訛頭的意思、訛頭的詳細解釋
訛頭的解釋
(1).把柄;訛詐的由頭、借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訛》:“ 泰昌 元年八月,禦史 張潑 言:京師奸宄叢集,遊手成羣,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原注:“偵知一人作姦,則尾隨其後,陷人於罪,從而吓詐金錢,謂之拏訛頭,即 漢 律所謂恐愒受賕。”《文明小史》第六回:“且説知單發出之後,便為府差所知,因他二位與 黃舉人 有點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訛頭。” 茅盾 《林家鋪子》五:“不過他一定要來找訛頭生事!這種人比強盜還狠心!”
(2).呆子。《何典》第七回:“隻是做那尋章摘句的書訛頭,卻終無了局。”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頭的解釋 頭 (頭) ó 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頭骨。頭腦。頭臉(a.頭和臉;b.指面貌;c.指面子,體面)。頭角(僶 )(喻青年的氣概或才華)。 指頭發或所留頭發的樣式:留頭。剃頭。 物體的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訛頭”
“訛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指向借端敲詐或尋釁滋事的借口、由頭,也指可以借機占便宜或找麻煩的機會。
-
核心釋義:
- 借端敲詐或尋釁滋事的借口、把柄。 這是“訛頭”最核心的含義。指故意尋找或制造一個事端、理由,以此作為要挾、敲詐他人或挑起事端的依據。例如:“他正愁沒個訛頭,這下可抓住把柄了。”
- 可以借機占便宜或找麻煩的機會。 引申義,指某種可以利用來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如占小便宜)或給他人制造麻煩的情境或空子。例如:“他專愛找别人的訛頭。”
-
詞源與構成:
- “訛” (é) 字本身有“錯誤”、“謠言”、“敲詐”的意思(如“以訛傳訛”、“訛詐”)。
- “頭” (tóu) 在這裡表示“端緒”、“由頭”、“起點”。
- 因此,“訛頭”可以理解為“用于訛詐(或找麻煩)的由頭/借口”。
-
使用語境:
- 該詞多用于口語或明清白話小說中,帶有一定的方言或古語色彩。
- 常與“找”、“尋”、“抓”、“有”、“沒”等動詞搭配使用(如“找訛頭”、“抓個訛頭”)。
- 通常含有貶義,指不正當、不懷好意地尋找或利用機會。
-
例句參考:
- “他便千方百計尋我的訛頭。”(引自清代白話小說,意指找麻煩的借口)
- “這人總愛占小便宜,一有機會就找訛頭。”(現代口語用法,意指找占便宜的機會)
-
與相關詞的區别:
- 訛詐: 側重于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是一個行為動詞。“訛頭”則是進行這個行為所憑借的借口或機會。
- 把柄: 範圍更廣,指可以被人用來進行要挾或攻擊的過失、錯誤等。“訛頭”更側重于“找茬”、“尋釁”的由頭,有時是故意制造或誇大的。
“訛頭”主要指用于敲詐勒索、尋釁滋事或借機占便宜的借口、由頭或機會,含有貶義,常見于口語和古典白話作品。其構成體現了“訛”(錯誤/敲詐)與“頭”(端緒)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訛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分析:
一、基本含義
-
訛詐的借口/把柄
指通過捏造事實或抓住他人過失進行敲詐勒索的由頭。例如清代《日知錄》提到“拏訛頭”指尾隨作惡者并借機敲詐錢財的行為。這一用法在《文明小史》等文獻中也有體現,如“起他的訛頭”即利用他人弱點進行要挾。
-
呆子、愚笨之人
這一含義較為少見,主要出現在方言或特定文學作品中。例如《何典》第七回用“書訛頭”形容隻會死讀書的呆闆之人。
二、其他解釋差異
- 成語與普通詞語之分:部分來源(如)将其視為成語,定義為“以欺騙手段謀利”,但多數文獻未明确其成語屬性,可能為個别詞典的分類差異。
- 曆史演變:清代文獻中多指敲詐行為,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古今語義變化。
三、使用建議
- 在閱讀古籍或方言作品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若涉及法律或道德讨論,通常指第一種含義(訛詐借口)。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确認語境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鞍車安土阿譽寶閣襃斜道杯盤彩品查頭鯿此界彼疆逮訊大着董仲舒犯谏煩怏馮驩折券風銮該涉翰墨筵蒿萊橫眉豎目吼三喝四回紋詩監引頰舌介峙積塊絶群拔類開緘靈鲛令仆壟竈履靸毛司滅頂末欄牛黃狗寶篇典鞘室親娘饒先熱麻麻人面子瑞雪散兵坑上遐沙炮事戎稅舍稅屋碎據所識町町吾吾烏芋武裝部隊象牙笑呷呷肖物系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