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舟。纚,通“ 縭 ”。 南朝 梁 陸倕 《寄贈京邑僚友》詩:“僶俛從王事,纚舟出 淮 泗 。”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公車》詩:“纚舟去濁 河 ,揆景辭清 灞 。”
“纚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纚舟”意為牽引船隻或用繩索系舟引航。其中“纚”通“縭”(lí),表示系、拴的動作,“舟”即船隻。
通假字解析
“纚”在此詞中假借為“縭”,後者原指古時女子出嫁時系的佩巾,引申為“系連”之意。結合語境,“纚舟”指通過繩索牽引船隻行進。
古典文獻用例
應用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水路運輸或行船時需借助人力、纖夫拉船的場景,常見于南朝詩文,現代已不常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纚舟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為了適應水面的起浪和水流而加在船兩旁的豎闆。後來也用作形容船隻很大、很長。
纚舟的部首是纟(繩)和舟,總計14個筆畫。
纚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具體可以查到的最早出現在江青《烏石石刻記》中。該詞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寫作纚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纚舟字的一種寫法是:舟的上面有一頭田,下面有兩個被一根橫線連起來的“爾”字,中間是一條橫線。也有一種寫法是在纟(繩)的上面加上“帚”字,下面是早期的一種組合。
他們駕駛着一艘纚舟航行在大海上。
纚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纚舟環遊、纚舟漂流、挑戰纚舟等。
纚舟的近義詞可以是艦船、巨輪等。
纚舟的反義詞可以是小舢闆、小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