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光武帝 曾在元旦朝賀大會上,令群臣中能說經者,于廷前辯論駁難,義有不通,辄奪其席以益通者。結果,曾從 京房 學《易》的 戴憑 連連獲勝,奪坐席五十餘。見《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後用為博學出衆或學人元旦集會的典故。 清 毛奇齡 《元旦同諸公集曹舍人宅限韻》:“獨慚元旦會,未設 戴憑 經。”亦作“ 戴憑席 ”。 清 黃遵憲 《感懷》詩:“ 戴憑 席互争, 五鹿 角屢折。”
“戴憑經”是一個源自東漢時期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博學出衆或代指學人元旦集會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東漢光武帝在元旦朝賀時,命群臣中精通經學之人進行辯論,若辯難失敗則需讓出坐席。學者戴憑因深谙《易經》(師從京房),連續獲勝,最終奪得五十餘席,展現了卓越的學識。
核心含義
指代學識淵博、辯才出衆之人,或用于描述學術集會(尤其是元旦期間的學者聚會)。
延伸用法
在文學中常以“戴憑席”作為同義表述,例如清代毛奇齡詩句“未設戴憑經”、黃遵憲“戴憑席互争”均化用此典,強調學術争鳴的場景。
該詞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文化符號,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戴憑經是一種古代文獻,在字面上代表了一種特定的行為或角色。下面将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其來源和古代漢字寫法,同時提供一些相關例句。
戴憑經的拆分部首是戈和示,其中示是指事物的表象,戈則表示一種兵器。這個詞總計有11個筆畫,其中包括了一些橫、豎、撇和捺等基本筆畫。
戴憑經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源于《史記·李斯列傳》。在這段記載中,李斯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官員,他在作為秦始皇的臨時宰相期間,曾經編撰過一本有關政務的手冊,稱之為《戴憑經》。
戴憑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戴憑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戴」字的古代寫法中,左邊的「一」字是由豎筆畫向下畫出,而右邊的「示」字則沒有了現代的橫畫。又如,「憑」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面的兩個點并未使用,而是在右上角增加了一個撇。
以下是一些使用戴憑經這個詞的例句:
1. 這本戴憑經對于了解古代政務有很大的幫助。
2. 他閱讀了幾篇戴憑經後,對古代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戴憑經的相關組詞有:戴,憑,經。
與戴憑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政務手冊,官方記錄,行政指南。
與戴憑經意思相反的詞語難以界定,因為戴憑經并不具備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