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宰相之位。《旧唐书·岑文本传》:“ 文本 既久有枢揆,当涂任事,赏赐稠叠,凡有财物出入,皆委季弟 文昭 ,一无所问。”
“枢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枢揆(shū kuí)指宰相的职位,源自古代朝廷中对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例如《旧唐书·岑文本传》记载:“文本既久有枢揆,当涂任事……”此处明确将“枢揆”与宰相职权关联。
《旧唐书》等史书多次使用该词,印证其作为官职代称的古典属性。例如岑文本因长期担任宰相被称为“久有枢揆”。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旧唐书》原文(如卷七十《岑文本传》)获取更权威的古典用例。现代语境中建议优先使用“核心决策者”等通俗表达。
《枢揆》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国家政权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理、首相。
《枢揆》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木和手。它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
《枢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禹贡》一书中,意为“国君的左右护持者”,后来演变为对政治地位高的职位的称呼。
《枢揆》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樞槧」。
在古代,有些字形和现在略有不同。《枢揆》古时的写法为「樞槻」。
1. 新任《枢揆》表示将致力于国家发展。
2. 他被任命为国家《枢揆》。
1. 枢纽:指连接重要事物之间的要点或关键。
2. 揆量:指衡量、估计事物的大小、重要性或价值。
近义词包括:首相、总理、行政总长。
反义词可以是国家君主、国王、皇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