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讒口的意思、讒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讒口的解釋

說壞話的嘴;讒人。《詩·小雅·十月之交》:“無罪無辜,讒口嚣嚣。” 唐 羅隱 《寄鄭補阙》詩:“未必便為讒口隔,隻應貪草諫書忙。” 明 孫柚 《琴心記·廷尉伸冤》:“誰知機伏,塞馬生愁,虛排忠義,受寃讒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台省·苛求姓名》:“古來以姓名謗人者,如 裴度 之緋衣坦腹, 宋郊 之國姓祀天,讒口造言,為千古痛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讒口,漢語複合詞,由“讒”與“口”組合而成,本義指诽謗者的言論或中傷之言的源頭。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詞源解析

    “讒”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谮也”,即用言語誣陷他人;而“口”象征發聲器官,引申為言論途徑。二字結合後,“讒口”特指以惡意诽謗為特征的言語行為,如《詩經·小雅》中“讒口嚣嚣”即形容诽謗之聲紛雜(參考《漢語大詞典》)。

  2. 語義延伸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常指代群體性的誣陷現象,例如《漢書·劉向傳》記載“讒口交亂”,描述诽謗言論交織擴散的狀态,體現其作為“輿論攻讦工具”的社會屬性(引自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

  3. 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比喻專門說人壞話的嘴”,強調其貶義色彩及對人際關系的破壞性。在語言學範疇中,該詞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具有鮮明的古代漢語構詞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讒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1.基本含義

2.曆史文獻用例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與關聯詞

5.文化内涵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抱器奔敗标價不逮養不文不武參承宸嚴重慶玳牛當若盜賣導驺燈苗締交墆翳富貴驕人服物公孫樹關抱好色不淫黃漆浣花天畫外鹄蒼活法兼課膠布姣羞祭典借火俊俏忾憤狂昏涼馬台梁苑雪劣迹昭著流被論力蟊蜮門把陌生人男孩兒捏沙成團瓢潑窮下窮險軟癱子貨山崩海嘯神堂屬神碎物堂階窴滅痛疾琬琰蝸室饷億詳隱邪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