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君的教誨。《國語·晉語四》:“臣聞之,親有天,用前訓,禮兄弟,資窮困,天所福也。” 韋昭 注:“前訓,先君之教。”《後漢書·胡廣傳》:“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是以慮無失策,舉無過事。” 晉 劉琨 《謝錄功表》:“臣雖不逮,預聞前訓,恭讓之節,臣猶庶幾。”
“前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核心解釋:
“前訓”指先君的教誨或事前的告誡,強調通過前人的經驗或預先的提醒來指導行為。拼音為qián xùn。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南朝宋時期的《文選·許子翻譯記》,相傳與宰相劉宋所著《前訓》一書有關,書中記錄了前人經驗以警示後人。
語義延伸
既指古代君主、長輩的教導(如《國語·晉語四》中“用前訓”),也泛指事前的勸誡,強調未雨綢缪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國語》《後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前訓》是一個漢語詞語,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即“前”和“訓”。 “前”是一個由“又”和“刀”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在前面”、“過去的”等含義。在《康熙字典》中,“前”字的總筆畫數為9。 “訓”是一個由“言”和“川”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教導”、“指導”等含義。在《康熙字典》中,“訓”字的總筆畫數為6。 《前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訓诂”,意為在古籍或文章中添加注釋解釋。後來,“前訓”逐漸指代了前人的教誨、前輩的忠告。 另外,繁體字“前訓”也是《前訓》的寫法之一。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有所變化,這也導緻了《前訓》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的“前”字更加象形化,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而“訓”字則保持了較為相似的形态。 以下是一個關于《前訓》的例句:“他一直牢記着前輩的前訓,因此在工作中始終保持着謙虛、努力和誠實的态度。” 和《前訓》相關的組詞有:“前方”、“前往”、“訓導”等。 與《前訓》相近意義的詞語有:“前言”、“前導”、“開導”等,它們都含有引導、指導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暫時難以找到明确與《前訓》意思完全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