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潛藏在泥裡的魚鼈之類生物。《周禮·天官·鼈人》:“凡貍物,春獻鼈、蜃,秋獻龜、魚。”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貍物,龜鼈之屬,自貍藏伏於泥中者。’ 玄 謂貍物亦謂鱴刀(魛魚)、含漿(蚌蛤)之屬。” 孫诒讓 正義:“凡此經‘貍藏’字皆借‘貍’為之,注或作‘埋’,則‘薶’之俗也。”
“貍物”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貍物”指潛藏在泥中的魚鼈、蚌蛤等水生生物。這一概念源自《周禮·天官·鼈人》的記載,描述了古代根據不同季節進獻特定水産的禮制。
《周禮》記載:
《周禮·天官·鼈人》提到:“凡貍物,春獻鼈、蜃,秋獻龜、魚。”
這裡“貍物”指需從泥中挖掘的水産,春季進獻鼈、蜃(大蛤),秋季進獻龜、魚類。
鄭玄的注解:
漢代經學家鄭玄解釋:“貍物,龜鼈之屬,自貍藏伏于泥中者。”并補充說明還包括“鱴刀(魛魚)、含漿(蚌蛤)”等。
“貍”在此處通“埋”或“薶”(音mái),意為“埋藏”。古代文獻中常用“貍”字代替“埋”,如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指出:“凡此經‘貍藏’字皆借‘貍’為之。”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禮制或水産分類的語境,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需注意與動物“狸”(如狸貓)區分,二者字形相同但含義無關。
「貍物」是一個漢字詞,其意為「貂皮」或「貂皮制品」。它由「貍」和「物」兩個部分組成。
「貍物」的部首是「豸」,共有10個筆畫。
「貍物」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其中,「貍」指的是一種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哺乳動物,也就是貂。
「貍物」的繁體字為「貍物」。
在古代,「貍物」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為「貍物」。
1. 我最喜歡的一件冬季服裝是這件貍物大衣。
2. 她佩戴着一條貍物項鍊,非常時尚。
與「貍物」相關的組詞有:
1. 貍皮:指的是貂的皮毛。
2. 貂皮大衣:指的是用貂皮制成的大衣。
3. 貂皮手套:指的是用貂皮制成的手套。
與「貍物」的近義詞有:
1. 貂皮制品
2. 貂皮衣物
與「貍物」的反義詞有:
1. 人造皮制品
2. 人造皮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