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冕的意思、稅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冕的解釋

脫去禮帽。稅,通“ 捝 ”、“ 脫 ”。《孟子·告子下》:“ 孔子 為 魯 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稅冕”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uì miǎn,其核心含義是“脫去禮帽”。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詞解析

2.經典出處

該詞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典故:“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此句描述孔子在魯國擔任司寇時,因不滿祭祀儀式中燔肉未按時送至,未及脫下禮帽便離開,暗喻其失望或匆忙之态。

3.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資料(如)提到“稅冕”指官吏的職位與俸祿(稅為職位,冕為冠冕),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或主流詞典,可能為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孟子》原文的語境為準。

4.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禮制中對儀式的重視,以及通過行為細節表達态度的文化傳統。例如,孔子“不稅冕而行”既是對失禮的抗議,也體現其性格的果斷。


“稅冕”主要指脫下禮帽的動作,需結合《孟子》典故理解其深層含義。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稅冕的意思

《稅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國家收取的賦稅。通常指古代帝王對臣民征收的賦稅。

拆分部首和筆畫

《稅冕》的拆分部首是“禾”和“冖”,其中“禾”是植物部首,表示與莊稼有關;“冖”是冠冕部首,表示與王冠有關。整個成語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稅冕》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衛靈公》,是孔子對于衛靈公的一番忠告。當時,衛靈公問孔子國家如何收稅才能充實國庫,孔子回答說:“有禮之邦,政適以稅冕。”這句話意味着國家要依照禮制征收稅賦。

繁體

繁體字“稅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當時的“稅冕”寫作“稅冕”,其中的“稅”字在字形上稍有差異。

例句

1. 國家收取的稅冕是維持社會運轉所必需的。

2. 作為公民,我們應當認真履行納稅義務,為國家的稅冕盡一份力。

組詞

1. 稅務:指負責征收和管理稅收的部門。

2. 冠冕:指皇冠,亦用來比喻光彩顯赫的地位。

近義詞

1. 徭役:指古代國家征收的義務勞役。

2. 賦稅:指國家的直接稅和間接稅。

反義詞

豁免:指國家對某些人或機構不收取稅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