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支比量的意思、三支比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支比量的解釋

古 印度 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 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其為三支比量一矣。”參見“ 三支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支比量”是古印度因明學(邏輯學)中的核心推理方法,由“宗、因、喻”三部分構成,用于邏輯論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三支指宗(命題)、因(理由)、喻(例證),三者共同構成邏輯推理框架。通過“因”和“喻”論證“宗”,這一過程稱為“比量”(推理),整體合稱“三支比量”。

  2. 三支的具體内容

    • 宗:需證明的命題,如“聲是無常”。
    • 因:支持命題的理由,如“所作性故”(因事物是造作而成)。
    • 喻:包含同喻(正面例證,如“瓶是所作且無常”)和異喻(反面例證,如“虛空非所作且常住”),通過類比強化論證。
  3. 與西方邏輯的對比
    三支比量類似西方三段論,但結構不同:印度邏輯以“宗”為結論,先陳述命題;而西方三段論以大前提(喻體)、小前提(因)、結論(宗)為順序。

  4. 學術影響
    中國近代學者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曾對比印度與古希臘邏輯體系,指出三支比量與西方邏輯的異同,凸顯其跨文化邏輯研究價值。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哲學辯論和邏輯分析,強調通過例證與類比确保論證嚴密性。現代研究中,它被視為比較邏輯學的重要案例,體現不同文化對推理方法的探索。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支比量

《三支比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利用三種不同的标準進行比較衡量,以求得出準确的結果。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三(數詞)、支(部首)、比量(意義)。它的部首是“支”,筆畫數為二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經典之一《孟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

在繁體字中,三支比量的寫法為「三支比量」,保留了原來的意義并以傳統方式呈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多種版本。然而,《三支比量》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查到具體資料。古代漢字的變體和演變因曆史原因較多,所以這個詞的寫法在古代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

這個成語的一個例句是:“為了保證公正,評委們在評選比賽獲勝者時要運用三支比量的标準。”

與“三支比量”相關的組詞有:衡量、評估、對比等。

與“三支比量”近義詞有:三者鼎立、權衡輕重等。

與“三支比量”反義詞有:輕重緩急、隨意性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