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支比量的意思、三支比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支比量的解釋

古 印度 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 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其為三支比量一矣。”參見“ 三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支比量"是中國古代邏輯學中的重要術語,源于印度因明學傳入後的漢傳佛教邏輯體系。該概念由唐代玄奘在翻譯《因明入正理論》時系統引入,特指由宗、因、喻三部分組成的邏輯推理形式。

詞源解析

"三支"指構成推理的三個支分:

  1. 宗(主張):即論題,如"聲是無常"
  2. 因(理由):論證依據,如"所作性故"
  3. 喻(例證):包含同喻與異喻,如"若所作見彼無常,猶如瓶等"

"比量"在因明學中特指通過推理獲得的正确知識,與直接感知的"現量"相對。二者共同構成佛教知識論的基礎框架。

邏輯結構特征

三支比量突破傳統三段論,形成獨特的論證格式:

這種邏輯體系在唐代僧團辯論中廣泛應用,後經窺基《因明大疏》系統闡釋,成為漢傳因明學的核心方法論。

學術價值

現代學者研究表明,三支比量包含命題邏輯與類邏輯雙重特征,其"除宗有法"原則對當代非形式邏輯研究仍有啟示。該體系現被收錄于《中國邏輯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因明學叢書》及《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卷》。

網絡擴展解釋

“三支比量”是古印度因明學(邏輯學)中的核心推理方法,由“宗、因、喻”三部分構成,用于邏輯論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三支指宗(命題)、因(理由)、喻(例證),三者共同構成邏輯推理框架。通過“因”和“喻”論證“宗”,這一過程稱為“比量”(推理),整體合稱“三支比量”。

  2. 三支的具體内容

    • 宗:需證明的命題,如“聲是無常”。
    • 因:支持命題的理由,如“所作性故”(因事物是造作而成)。
    • 喻:包含同喻(正面例證,如“瓶是所作且無常”)和異喻(反面例證,如“虛空非所作且常住”),通過類比強化論證。
  3. 與西方邏輯的對比
    三支比量類似西方三段論,但結構不同:印度邏輯以“宗”為結論,先陳述命題;而西方三段論以大前提(喻體)、小前提(因)、結論(宗)為順序。

  4. 學術影響
    中國近代學者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曾對比印度與古希臘邏輯體系,指出三支比量與西方邏輯的異同,凸顯其跨文化邏輯研究價值。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哲學辯論和邏輯分析,強調通過例證與類比确保論證嚴密性。現代研究中,它被視為比較邏輯學的重要案例,體現不同文化對推理方法的探索。

别人正在浏覽...

半輩子半拉架半紙襃優冰大坂鼻繩比先布牌層層加碼側手塵下辭頭辭證誕載敵庭斷籝獨木舟多才佛青傅合伏軍高鳳自穢駭噩杭好杭歹黃金縷疆畎腳耗矯枉過當蕨拳舉奏狼章兩淚汪汪靈衣論客冒幹茅以升冥氏内者孽孫盤拿繁纓匹婦溝渠披頭蓋腦窮徼犬牙差互人綱戎統三志疏傲說白台禁萬年枝晚饷微冥溫柔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箱錢見年謏訹小妯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