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風木之悲 ”。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二·釋寶唱》:“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将軍高公墓碣》:“逮其成長,事與心違,曷勝風樹之悲,顧瞻松楸,未嘗不流涕太息。”
“風樹之悲”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來表達因父母亡故而無法盡孝的哀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該成語以“風吹樹木”為隱喻,比喻父母離世後子女無法再盡孝的遺憾與悲痛。其核心情感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孝道的重視。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續高僧傳·釋寶唱》,描述帝王因政務繁忙未能盡孝的哀歎;金代王若虛在《贈昭毅大将軍高公墓碣》中亦用此典,表達成年後“事與心違”的遺憾。
三、用法與語境
四、近義成語
注意:該成語與“臯魚三失”的關聯性存疑(僅見于低權威性來源),建議以高權威文獻為準。
《風樹之悲》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指在風中獨自站立的樹木,表示孤獨無助、遭受不公、遭遇不幸或令人憐憫的境遇。
《風樹之悲》中的每個字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首和筆畫:
《風樹之悲》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的一篇短篇故事。
《風樹之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風樹之悲」。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風樹之悲」這個詞在古代常以篆書或隸書形式書寫。
1. 掌聲響起,他孤獨地站在舞台中央,宛如一棵風樹之悲。
2. 在人海中,她感到自己像一棵風樹之悲,無助而悲傷。
組詞:風雨交加、風華絕代、風雲人物
近義詞:孤獨凄涼、寂寞無助、悲傷
反義詞:喜悅、幸福、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