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殄滅。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獲去月二十日移,承 羯 寇平殄,同懷慶悅,眷言鄰睦,深副情佇。”《隋書·音樂志中》:“ 漢 《上邪》改名《平瀚海》,言 蠕蠕 盡部落入寇 武州 之塞,而 文宣 命将出征,平殄北荒,滅其國也。” 宋 嶽飛 《奏乞出師劄子》:“賊困于奔命,勢窮力殫,縱今年未終平殄,來歲必得所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 李如松 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
“平殄”是由“平”與“殄”組合而成的複合動詞,屬于古代漢語書面用語。“平”指平定、平息,《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語平舒也”,引申為消除動亂;《漢語大詞典》記載“殄”意為“滅絕、消滅”,《尚書·畢命》有“殄殲乃仇”的用例。二字連用表示“徹底剿滅、完全平息”,強調對叛亂或災害的強力終結。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自然災害的治理成果。例如《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記載“今赤眉暴殄三輔,朕以将軍強毅可托,故将平殄之責委焉”,此處“平殄”指對赤眉起義的武力鎮壓。宋代诏書《賜夏國主诏》亦有“方務綏懷,豈欲深究,遂令平殄,良用怃然”的表述,展現中央政權對地方勢力的威懾性表述。
近義詞彙包括“剿滅”“蕩平”“掃除”等,但“平殄”更強調行動結果具有徹底性,如《古代漢語詞典》對比指出其隱含“根除後患”的語義特征。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文體創作。
“平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使用場景
與“殄平”的異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或明代軍事類史料。
白螘班文兒半載八旗子弟變化不窮表聞逼憚詞緻村塢打夜作登路凋嚴冬麥風庭凫車阜落幹固鼓書邗江話長短滑曼換朝箭簳警候塉确極緻局陳昆侖黃坤隅闌胡蘭因絮果零作埋設面筋米鹽某物南棧道牛牢軿接披子俏生生切谏騎馬尋馬砂裡淘金沙墟神智適正泗沂隨步天高地厚提僈剸繁決劇陁堵往還文子同升屋裡五粒風屋裡家小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