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殄滅。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獲去月二十日移,承 羯 寇平殄,同懷慶悅,眷言鄰睦,深副情佇。”《隋書·音樂志中》:“ 漢 《上邪》改名《平瀚海》,言 蠕蠕 盡部落入寇 武州 之塞,而 文宣 命将出征,平殄北荒,滅其國也。” 宋 嶽飛 《奏乞出師劄子》:“賊困于奔命,勢窮力殫,縱今年未終平殄,來歲必得所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 李如松 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
“平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使用場景
與“殄平”的異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或明代軍事類史料。
《平殄》這個詞意為徹底平定、消滅。它描述了消除一切敵對勢力,使社會恢複和平與安甯的狀态。
《平殄》這個詞的部首是「并」以及「殄」,其中「并」為一筆畫,「殄」為十一筆畫。
《平殄》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它是由「平」和「殄」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在古代,社會安定需要平定武裝力量,将暴亂和叛亂消滅,為社會帶來和平與秩序。
《平殄》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平殄」。
在古時候,「平」和「殄」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的「平」字形雖然基本相似,但筆畫順序略有差異。而「殄」則與現代寫法相比,多出一橫并對結構進行微調。
1. 經過長時間的戰鬥,軍隊終于成功平殄了叛亂勢力。
2. 英雄們的拼搏與犧牲,為國家帶來了和平與平殄一切敵對勢力的勝利。
1. 平定
2. 消滅
3. 撲滅
4. 封殺
1. 平息
2. 解除
3. 鎮壓
1. 蔓延
2. 惡化
3. 持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