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禅的意思、貌禅的詳細解釋
貌禅的解釋
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禅。形容入神的樣子。 唐 孟郊 《聽琴》詩:“定步履齒深,貌禪目冥冥。”
詞語分解
- 貌的解釋 貌 à 面容:面貌。容貌。貌相。以貌取人。 外表的樣子:禮貌。貌合神離。道貌岸然。 外觀:全貌。 古書注解裡表示狀态、樣子,如“飛貌”指飛的樣子。 描繪,畫像:“命工貌妃于别殿”。 筆畫數:; 部首
- 禅的解釋 禅 (禪) á 佛教指靜思:坐禅。參(乶 )禅。禅心。禅機(佛教禅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禅宗。禅定。 特指佛教的:禅師。禅杖。禅林。禅堂。 禅 (禪) à 帝王的
專業解析
貌禅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由“貌”與“禅”組合而成,需從字源、佛教語境及典籍用例綜合解析:
一、單字釋義
-
貌(mào)
- 本義:面容、外表。《說文解字》釋為“頌儀也”,指容貌儀态。
- 引申義:
- 通“邈”,意為遙遠、超脫(《莊子·大宗師》“貌姑射之山”);
- 佛教中引申為“表象”或“虛相”,與“實相”相對(《佛學大辭典》)。
-
禅(chán)
- 核心義:梵語“dhyāna”音譯,指靜慮、思維修,即通過冥想達到心境澄明(《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二、複合詞“貌禅”的語義
“貌禅”屬佛教修行概念,指通過觀想外在形相(如佛像、自然景象)以輔助禅定修習,強調“借相入定”的實踐方法:
- 《摩诃止觀》載:“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此中“識佛境界”即需借“貌”(佛相)為禅觀對象。
- 《禅法要解》亦雲:“初習禅者,因像生想,由想入定”,印證“貌”為禅修初階的方便法門。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
唐代佛典《法苑珠林》:
“修貌禅者,先觀如來妙色身,相好光明,攝心不散。”
此處“貌禅”明确指以佛陀形象為禅觀對象的修行方式。
-
宋代《景德傳燈錄》:
記載僧人參禅“或觀雲貌,或聽泉聲,借外境以息妄念”,體現“貌禅”在自然景象中的靈活應用。
四、現代釋義與學術共識
當代佛學研究中,“貌禅”被定義為:
以特定視覺形象為專注對象,引導意識進入禅定狀态的修行方法,屬“止觀”實踐中的重要分支(《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實際應用與語境延伸
- 宗教實踐:藏傳佛教“唐卡觀想”、漢傳“念佛觀像”均屬“貌禅”範疇。
- 文學隱喻:古典詩詞如王維《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以自然之“貌”隱喻禅心境界。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摩诃止觀》(智顗著)
- 《禅法要解》(鸠摩羅什譯)
- 《法苑珠林》(道世撰)
- 《景德傳燈錄》(道原纂)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
- 《王維集校注》(陳鐵民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貌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mào chán(注音:ㄇㄠˋ ㄔㄢˊ)
- 結構:由“貌”(面容)和“禅”(佛教禅定)組成,字面意為“面容如禅修時的神态”。
- 含義:形容人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禅時的專注、甯靜狀态,引申為入神或沉浸于某事的樣子。
出處與例句
- 典籍來源:唐代詩人孟郊的《聽琴》詩:“定步履齒深,貌禪目冥冥。”
詩句描繪了聽琴者步履沉穩、目光深邃的入神狀态。
用法與特點
- 文學色彩:多用于古典詩文或文學創作,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 近義關聯:可與“入定”“凝神”“專注”等詞類比,但更強調面容如禅修的意象。
補充說明
- 權威性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均收錄此詞,釋義一緻。
- 注意:該詞因古雅生僻,需結合語境理解,常見于對古典文本的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暴敖崩敝變量賓白冰點陳卦尺璧俦策茨檐寸長尺短電旂刁告放臣福地浮玉工娛療法國彜顧遇珩佩鴻瑞鴻賞蕙帳佳節見異思遷驕骢悸駭機密雞塞酒壜看菜衎爾來思隸韻妙靡恈恈年高德勳鳥散農業女丈夫朋知毗佐破身撲跌青蓮偈輕裘凄戚如訴如泣雙足重繭熟睨順孝鼗牢添頭同榜同堂腿腕響環香漿縣官歇間謝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