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k danger in desperation;desperate;make a reckless move;rush headlong into danger] 指沒有辦法,隻得冒險
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
“铤而走險”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在無路可走或受逼迫時,被迫采取冒險行動。原意形容因走投無路而奮力一搏,現代多含貶義,表示不顧後果的冒險行為。
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險,急何能擇?”原指小國面對大國威脅時,若不被以德相待,便如鹿群被逼入險境般不得不冒險反抗。
部分資料提到戰國時期齊國田單突圍的故事,但此說未見于權威史書,可能為後人引申。
字義解析
感情色彩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或補語,常見于描述極端情境下的選擇。
該成語強調“被迫冒險”的情境,既有曆史厚重感,又反映人性在絕境中的抉擇。使用時應結合語境判斷褒貶,避免混淆本義與引申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左傳》或權威詞典。
《铤而走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為了追求某種目的,不顧一切地采取冒險的行動。
《铤而走險》由“金”、“行”、“出”、以及“辵”、“自”、“走”等偏旁組成。
其中,“金”是指金屬,表示貴重;“行”表示行為、行動;“出”表示離開、出發;“辵”表示走的意思;“自”表示自己;“走”表示移動的動作。
《铤而走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的《史記正義》一書中,原文為:“輕善而铤人,則求危而铤而不入。”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們為了達到目标而不顧一切冒險行動的行為。
《铤而走險》的繁體字為「鋌而走險」。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铤而走險》的古代寫法為「鋌而走陷」。
他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铤而走險,結果陷入了困境。
铤然(形容從容不迫)
赴湯蹈火(形容不辭辛勞,義不阻難)
冒險(采取冒險行動)
铤而走險的近義詞有铤而走陷、铤而走難、铤而走極險。
铤而走險的反義詞為謹慎、穩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