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聖容。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遲奉聖顔,如渴如飢。”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聖顔。”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顔。” 宋 張孝祥 《鹧鸪天·上元設醮》詞:“何人曾侍傳柑宴,翡翠簾開識聖顔。”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和卓閣老紀恩詩》:“詩雲:有喜聯翩近聖顔,更欣新詔及春頒。”
“聖顔”(shèng yán)是漢語詞彙,指皇帝的容顔或面容,常見于古代文獻,表達對君主的尊崇。以下是詳細解釋:
“聖顔”意為“聖容”,特指皇帝的容貌或儀态,帶有尊崇之意。其中:
該詞多用于臣子或文人表達對君主的敬仰,或描述面見皇帝的場景。
最早出處
三國時期曹植《責躬》詩:“遲奉聖顔,如渴如饑。”
(意為:遲遲未能面見聖上,内心如饑似渴般急切。)
其他文獻引用
現代漢語中,“聖顔”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尊崇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世說新語》《杜工部集》等古籍原文。
《聖顔》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某人的面容神聖莊重,充滿威嚴和神聖感。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像佛像、聖人等具有極高崇拜和尊敬的形象。
《聖顔》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聖(部首:囗,筆畫:4)和顔(部首:彳,筆畫:15)。
《聖顔》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聖字可以寫作「聖」,而顔字可以寫作「顏」。
在古代漢字中,「聖」字同樣是「囗」部加上「日」字,表示光明和明朗的意思。而「顏」字則是「彳」部加上「彥」字,表示面貌之美。
1. 他的聖顔莊重而莊嚴,給人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感覺。
2. 這尊佛像的聖顔充滿慈悲和祥和。
3. 他憑借清晰的聲音和聖顔,在衆人面前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聖人、聖殿、聖光、莊嚴、神聖等。
莊重、莊嚴、肅穆、神聖等。
平凡、俗氣、普通、凡人等。
<文章結束>【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