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鼠狗那樣奔竄偷盜。《隋書·高祖紀下》:“ 歷陽 、 廣陵 ,窺覦相繼,或謀圖城邑,或劫剝吏人,晝伏夜遊,鼠竄狗盜。”
“鼠竄狗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像老鼠和狗一樣奔竄偷盜,比喻行為卑劣、偷偷摸摸、不光明磊落,多用于形容為私利不擇手段的人或事。
最早見于《隋書·高祖紀》:“曆陽、廣陵,窺觎相繼,或謀圖城邑,或劫剝吏人,晝伏夜遊,鼠竄狗盜。”,描述古代社會動蕩時期的不法行為。
該成語通過動物行為的類比,生動刻畫了卑劣行徑,兼具形象性與批判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隋書》等典籍。
《鼠竄狗盜》是一個成語,意為小人行為卑劣,偷盜行竊等惡劣行為的代名詞。
《鼠竄狗盜》的組成部分為“鼠”、“竄”、“狗”、“盜”,包含了鼠、竄、狗、盜四個部首。
鼠的筆畫數目為13畫,竄的筆畫數目為7畫,狗的筆畫數目為8畫,盜的筆畫數目為10畫。
《鼠竄狗盜》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常用來形容偷盜行為卑劣不堪的人。
《鼠竄狗盜》的繁體字寫作「鼠竄狗盜」。
在古代,有時候《鼠竄狗盜》也會以不同的字形出現。例如,「鼠」有時會寫成「鼡」,「狗」有時會寫成「犭犬」,「盜」有時會寫成「卓」。
他的險惡行徑屬于典型的《鼠竄狗盜》,令人震驚。
鼠竄、狗盜、竄逃、盜竊等
鼠行狗德、竊賊小人等
正直廉潔、品行高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