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五茄 ”。灌木,有刺或無刺。掌狀複葉,夏開黃綠色花,核果球形。根皮和莖皮稱五加皮,可入藥。新葉亦可食用。因以五葉交加者為上品,故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地榆》:“﹝地榆﹞其實黑如豉……與五茄煮服之可神仙。”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志怪》:“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寄張使君八十韻》詩:“香飯臼菰米,珍蔬折五茄。”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五加》。
“五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特征
五加是五加科灌木,高約2-3米,枝幹有刺或無刺,掌狀複葉,邊緣有鋸齒。夏季開黃綠色小花,果實為球形漿果,成熟後呈黑色。
藥用價值
根皮和莖皮稱“五加皮”,可入藥,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泡酒或配制中藥。新葉亦可食用。
名稱由來
因葉片多呈五片交疊的形态,古代以“五葉交加者為上品”而得名,别名“五花”“五葉路刺”。
文獻記載
北魏《齊民要術》、南朝《金樓子》等古籍均提及五加的藥用價值,明代《本草綱目》更詳細記載其特性。
在特定語境中,“五加”可作數詞與動詞結合,表示數量或程度增加五倍,帶有強調語氣。例如:“收益五加”即收益翻五倍。但此用法較少見,且主要見于部分方言或非正式表達。
五加的核心含義為一種藥用植物,需注意語境區分其引申用法。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特性或古籍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等文獻。
五加是一個漢字詞組,包含兩個字,分别為“五”和“加”。
“五”這個字的部首是“二”,筆畫數為四。而“加”這個字的部首是“力”,筆畫數為五。
“五加”這個詞是根據中華民族的數目代表“五”的意義,加上表示增加的字義而形成的。
“五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伍加”。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使用繁體字的“伍加”寫法。
1. 他在考試中得了五加的滿分。
2. 這個項目給公司的效益帶來了五加的增長。
五加根據需要還可以與其他詞組成組合,例如:五加二、五加十、五加九等。
增加、提升、增長
減少、降低、削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