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礮的意思、大礮的詳細解釋
大礮的解釋
1.發擲石彈的武器。《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賊初逼城急, 光弼 作大礮,飛巨石,一發輒斃二十餘人。”《舊唐書·李光弼傳》作“強弩發石以擊之”。《明通鑒·熹宗天啟二年》:“乃用巨木為機關,轉索發礮,飛千鈞石擊之。又以大礮擊牛,牛返走,賊大敗去。”
2.古代一種爆6*炸性武器。《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時有大礮,名震天雷,以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已上。”
3.口徑大的火炮。 清 福格 《聽雨叢談·礮考》:“ 大清 天聰 五年造紅衣大礮。” 鄭觀應 《盛世危言·火器》:“大礮用大粒火藥。”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用于“不”後,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 年長,排行第一:老大。 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 時間更遠: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職,位于“ 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确:大概。大凡。卿”之
- 礮的解釋 礮 à 同“炮”。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礮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大礮”一詞可能存在用字偏差或來源特殊。根據現有資料分析:
-
字形辨析
“礮”是“炮”的異體字,古代多指投石機或早期火炮(如《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抛石器械)。因此“大礮”可能指大型攻城器械,例如重型投石機或火炮。
-
相近詞參考
搜索結果中提及的“大僇”(dà lù)意為“處死示衆”或“重大恥辱”,與“礮”無直接關聯。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大蠭”(dà fēng),則指《山海經》中記載的巨型蜂類生物。
-
使用建議
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規詞典,建議:
- 核對原文用字準确性
- 提供更多上下文背景
- 若指軍事器械,可進一步參考《武備志》《火龍經》等古籍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古代“礮”常與“砲”通用,例如《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提到“發石車”(即礮車),宋代火藥武器發展後逐漸指代火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炮(dà pào)是指一種巨大的火炮,通常用于軍事和炮擊目标。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火(huǒ)和包(bāo),共有10畫。下面将介紹該詞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
《大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的發展。古時候,火器開始在戰争中得到廣泛應用,大炮作為一種火炮類别出現。在漢字的演變中,大炮的繁體寫法為「大砲」。在中國曆史上,大炮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對于戰争的結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大炮」可以寫作「大鐃」或「大筘」。這些寫法展示了古人對大炮形狀的描繪,加強了字形的象形意義。古代人們使用這些漢字寫法能夠清晰地表達火炮的特點和用途。
以下是一些與「大炮」相關的詞語:
- 火炮(huǒ pào):指各種炮類,包括大炮在内的所有火器。
- 迫擊炮(pǒ jī pào):是一種輕型的炮兵武器,用于間接射擊。
- 加農炮(jiā nóng pào):也稱為巡洋炮,是一種遠程炮兵火器,用于炮擊敵方目标。
舉個例句:
- 軍隊使用大炮進行炮擊,以有效摧毀敵方據點。
- 在這次演習中,他們成功地發射了大炮。
希望上述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