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内號簿。舊時衙門登記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應差票的簿子凡一式兩本,放在内衙的稱“内簿”。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設内外號簿》:“比畢,将簿送内宅,與内簿對同。”參見“ 内號 ”。
“内簿”是一個曆史行政術語,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即“内號簿”,是舊時衙門用于登記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差票的簿冊。一式兩本,存放于内衙的稱為“内簿”,另一本為“外簿”,兩者需定期核對以确保記錄一緻。
功能與使用場景
作為官府内部管理工具,用于存檔重要文書和案件記錄。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提到,官員需将簿冊送内宅與“内簿”對同,體現其作為行政核查依據的作用。
詞源與結構
“内”指内衙(官員辦公或居住的内部區域),“簿”即登記冊,合稱“内簿”。與之對應的“外簿”存放于外衙,形成内外雙重記錄體系。
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5)将其引申為“隱藏在内部的秘密”或“内心真實想法”,但此用法缺乏傳統文獻佐證,可能為後起的比喻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該詞本義明确,屬古代行政制度術語。若需引用引申義,建議标注為現代非正式用法。
《内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内部的賬簿或記錄表。
《内簿》的拆分部首是「内」和「簿」,分别在「内」字旁邊和下方。根據《康熙字典》,它總共有15個筆畫。
《内簿》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在古代,人們在管理和記錄物品、財産以及其他事務時常使用内簿來記錄詳細信息。
《内簿》的繁體字為「內部」和「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内簿」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內簿」。
1. 這家公司将各種賬目清晰地記錄在内簿中。
2. 村子裡的居民每年都要向村委會上交一份詳細的内簿。
内政、内務、内地、簿冊、賬簿
賬簿、賬目、簿冊、記錄
外簿、公開記錄、公衆賬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