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雙陸的意思、雙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雙陸的解釋

[an ancient chess game] 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

詳細解釋

亦稱“ 雙鹿 ”。1.古代一種博戲。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集翠裘》:“遂命披裘,供奉雙陸。” 宋 樓采 《法曲獻仙音》詞:“花匣幺弦,象奩雙陸,舊日留歡情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雙陸,一名握槊……曰雙陸者,子隨骰行,若得雙陸,則無不勝也。又名‘長行’,又名‘波羅塞戲’。其法以先歸宮為勝,亦有任人打子,布滿他宮,使之無所歸者,謂之‘無梁’,不成則反負矣。其勝負全在骰子,而行止之間,貴善用之。其制有北雙陸、 廣州 雙陸、南番、東夷之異。《事始》以為 陳思王 製,不知何據。”《紅樓夢》第八八回:“看見 賈母 與 李紈 打雙陸, 鴛鴦 旁邊瞧着。”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注:“又名‘雙鹿’。古代博戲之一,傳自 天竺 ( 印度 ),盛于 南北朝 、 隋 、 唐 。下鋪一特製盤子,雙方各用十六枚(一説十五枚)棒槌形的‘馬’立于自己一方,擲骰子的點數各占步數,先走到對方者為勝。”

(2).指進行雙陸之戲。《梁書·鮑泉傳》:“ 方諸 與 泉 不恤軍政,唯蒲酒自樂,賊騎至,百姓奔告, 方諸 與 泉 方雙陸。”《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及得志,受 上官昭容 邪説,引 武三思 入宮中,升禦牀,與後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老丞相,則怕我如今一回雙陸赢了你這劍可怎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雙陸是中國古代一種流行的棋盤遊戲,其名稱來源于棋具特征及對戰形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雙陸”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指“雙方各執十五枚棋子,通過擲骰行棋,以先出盡者為勝”的博弈活動。該遊戲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明清後逐漸衰落,現多見于曆史文獻與文物研究。

從形制分析,雙陸棋盤呈長方形,兩側各設十二“梁”(棋位),棋子形如錐體,黑白兩色各十五枚。《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描述其規則為:雙方交替擲骰,按骰點移動對應梁位的棋子,以先移離棋盤者為勝。這與《事林廣記》記載的“打雙陸法”相印證,強調策略與運氣的結合。

在文化傳播方面,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朱瞻基行樂圖》清晰呈現了雙陸對弈場景,顯示其曾是宮廷娛樂的重要形式。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中的雙陸棋盤圖案,則佐證了該遊戲在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傳播軌迹。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專題研究指出,雙陸規則可能通過波斯傳入歐洲,影響了現代西洋雙陸棋(Backgammon)的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雙陸是中國古代一種流行的棋盤類博戲,其含義與特點可綜合多源信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雙陸(拼音:shuāng lù)是古代博戲用具,因棋盤左右各設六條縱向窄道(稱為“梁”),合為十二路,故得名“雙陸”。棋子為黑白兩色錐形木制“馬”,雙方各執15枚,通過擲骰子決定移動步數,以先完成棋子轉移的一方為勝。

二、起源與發展

  1. 起源争議
    一說由印度傳入的波羅塞戲改良而來,曹魏時期曹植融合六博特點創設;另一說直接起源于埃及,後風行于西方。
  2. 曆史演變
    盛行于南北朝至唐宋,明代《三才圖會》等典籍記載詳細規則,清代因麻将、葉子牌等新興遊戲沖擊逐漸消亡。

三、遊戲規則

  1. 棋盤結構
    長方形棋盤兩側各刻12道“梁”,共24道,終點區域稱為“宮”。
  2. 對戰機制
    • 擲兩枚骰子,點數可拆分用于兩枚棋子移動
    • 可疊加己方棋子或擊落敵方單枚棋子(稱“打馬”)
    • 所有棋子進入對方陣營後需繞回己方“宮”。
  3. 勝負判定
    若一方棋子全部入“宮”而對方未移動任何棋子,稱為“雙陸”,視為完勝。

四、文化影響

  1. 文學記載
    見于《紅樓夢》《喻世明言》等作品,反映其在貴族階層的流行。
  2. 别稱考據
    又稱“握槊”“長行”“波羅塞戲”,《舊唐書》《梁書》等史籍均有提及。

五、現狀

現已失傳,雖有學者嘗試複原,但因規則記載零散未能完全重現。現存實物多見于考古發現,如明代《三才圖會》插圖和傳世文物。

如需了解具體對局策略或更多曆史典故,可查閱《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事物紀原》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熬頭兒搬斤播兩包畜碧髓草坂朝列岔子趁心籌借儲副待補定向培養冬卿笃實糞丸鋼坯告牒高嘯關于寒蚓咶耳滹沱麥飯僥歡夾缬甲乙問恐吓癞漢指頭撈稻草了茑量功離絕隆頽買燈廟算鳴鸠冥旴木曜日般纏平治天下遷祧棄其馀魚顴骨曲轸榮啟灑心膳夫聖思説記宿計頽荒托巧脫靴晩伴兒枉駕網壇無等無所不備五沃下蛋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