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双陆的意思、双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双陆的解释

[an ancient chess game] 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详细解释

亦称“ 双鹿 ”。1.古代一种博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集翠裘》:“遂命披裘,供奉双陆。” 宋 楼采 《法曲献仙音》词:“花匣幺弦,象奩双陆,旧日留欢情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双陆,一名握槊……曰双陆者,子随骰行,若得双陆,则无不胜也。又名‘长行’,又名‘波罗塞戏’。其法以先归宫为胜,亦有任人打子,布满他宫,使之无所归者,谓之‘无梁’,不成则反负矣。其胜负全在骰子,而行止之间,贵善用之。其制有北双陆、 广州 双陆、南番、东夷之异。《事始》以为 陈思王 製,不知何据。”《红楼梦》第八八回:“看见 贾母 与 李紈 打双陆, 鸳鸯 旁边瞧着。”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注:“又名‘双鹿’。古代博戏之一,传自 天竺 ( 印度 ),盛于 南北朝 、 隋 、 唐 。下铺一特製盘子,双方各用十六枚(一説十五枚)棒槌形的‘马’立于自己一方,掷骰子的点数各占步数,先走到对方者为胜。”

(2).指进行双陆之戏。《梁书·鲍泉传》:“ 方诸 与 泉 不恤军政,唯蒲酒自乐,贼骑至,百姓奔告, 方诸 与 泉 方双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及得志,受 上官昭容 邪説,引 武三思 入宫中,升御牀,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老丞相,则怕我如今一回双陆赢了你这剑可怎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双陆是中国古代一种流行的棋盘游戏,其名称来源于棋具特征及对战形式。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双陆”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指“双方各执十五枚棋子,通过掷骰行棋,以先出尽者为胜”的博弈活动。该游戏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清后逐渐衰落,现多见于历史文献与文物研究。

从形制分析,双陆棋盘呈长方形,两侧各设十二“梁”(棋位),棋子形如锥体,黑白两色各十五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描述其规则为:双方交替掷骰,按骰点移动对应梁位的棋子,以先移离棋盘者为胜。这与《事林广记》记载的“打双陆法”相印证,强调策略与运气的结合。

在文化传播方面,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朱瞻基行乐图》清晰呈现了双陆对弈场景,显示其曾是宫廷娱乐的重要形式。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的双陆棋盘图案,则佐证了该游戏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题研究指出,双陆规则可能通过波斯传入欧洲,影响了现代西洋双陆棋(Backgammon)的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双陆是中国古代一种流行的棋盘类博戏,其含义与特点可综合多源信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双陆(拼音:shuāng lù)是古代博戏用具,因棋盘左右各设六条纵向窄道(称为“梁”),合为十二路,故得名“双陆”。棋子为黑白两色锥形木制“马”,双方各执15枚,通过掷骰子决定移动步数,以先完成棋子转移的一方为胜。

二、起源与发展

  1. 起源争议
    一说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改良而来,曹魏时期曹植融合六博特点创设;另一说直接起源于埃及,后风行于西方。
  2. 历史演变
    盛行于南北朝至唐宋,明代《三才图会》等典籍记载详细规则,清代因麻将、叶子牌等新兴游戏冲击逐渐消亡。

三、游戏规则

  1. 棋盘结构
    长方形棋盘两侧各刻12道“梁”,共24道,终点区域称为“宫”。
  2. 对战机制
    • 掷两枚骰子,点数可拆分用于两枚棋子移动
    • 可叠加己方棋子或击落敌方单枚棋子(称“打马”)
    • 所有棋子进入对方阵营后需绕回己方“宫”。
  3. 胜负判定
    若一方棋子全部入“宫”而对方未移动任何棋子,称为“双陆”,视为完胜。

四、文化影响

  1. 文学记载
    见于《红楼梦》《喻世明言》等作品,反映其在贵族阶层的流行。
  2. 别称考据
    又称“握槊”“长行”“波罗塞戏”,《旧唐书》《梁书》等史籍均有提及。

五、现状

现已失传,虽有学者尝试复原,但因规则记载零散未能完全重现。现存实物多见于考古发现,如明代《三才图会》插图和传世文物。

如需了解具体对局策略或更多历史典故,可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事物纪原》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两篇拜相傍不肯卜钱才高行洁草甸子蟾阙沉浸赤板喘鸣纯服麤衣大吏殿举调役煅炼对开顿咽二愣子方上发野妃子甘滑桂芝憨皮画供黄梅雨黄土高原惠州嘉惠间奏曲羁步句抹口快心直烂若披掌雷然戾狠轮轩落落寡合迷滞蓦蓦凝贞拚舍坡潁球灯肉店三汤两割赏慰叔带输实黍酏似类素器田毛退懦图南晩发顽空玩误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