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冬官為六卿之一,主管百工事務,後代因稱工部為冬卿。《舊唐書·鄭朗傳》:“政溢聞聽,念茲徵還,位冠冬卿,職重邦計。” 唐 劉禹錫 《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詩:“伊昔 玄宗 朝,冬卿冠鴛鸞。” 宋 葉適 《除吏部侍郎謝表》:“天許會逢,上命親近,從冬卿而陪獻納,考地貢而修虞衡。”
(2). 南朝 梁 對光祿勳、大鴻胪和都水使者的通稱。《隋書·百官志上》:“諸卿, 梁 初猶依 宋 齊 ,皆無卿名。 天監 七年……以光祿勳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
“冬卿”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解釋:
冬卿原指周代六卿之一的冬官,主管百工事務(如手工業、工程等)。後代将“冬卿”作為工部的代稱,尤其在唐代文獻中常見,例如《舊唐書》提到工部尚書被稱為“冬卿”。
周代起源
周代設“六卿”,冬官為其中之一,職責涉及國家工程、手工業管理,奠定了後世工部的職能基礎。
南朝梁的特殊用法
南朝梁時期,“冬卿”還被用來通稱光祿勳、大鴻胪、都水使者三種官職,可能與當時官職體系調整有關。
唐代文學中的引用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中寫道:“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鴛鸾”,此處“冬卿”即指工部高官。
民間故事中,“冬卿”被賦予拟人化色彩,傳說其為一名僅在冬季展現才能的官員,其他季節則能力平庸。這一說法多見于現代詞典的趣味補充,未見于正史。
“冬卿”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官職職能,從周代具體官職到後世工部代稱,體現了古代官制演變的縮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周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