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ace;terrify;threaten;intimidate] 威脅人,使害怕;吓唬
他恐吓破産的人
亦作“ 恐赫 ”。以要挾的話或手段威脅人。《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院長不須相恐吓。”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七:“虜以虛言相恐赫耳,未必敢來。” 明 李贽 《複焦弱侯書》:“終身之交在此,半路絶交亦在此,莫以狀元恐赫人也。” 清 顧炎武 《書吳潘二子事》:“ 莊氏 既巨富, 浙 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而去。” 魯迅 《南腔北調集·辱罵和恐吓決不是戰鬥》:“這詩怎麼樣?有辱罵,有恐吓,還有無聊的攻擊:其實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恐吓漢語 快速查詢。
"恐吓"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恐吓(kǒng hè)指通過威脅性言語或行動使他人産生恐懼心理,以達到脅迫目的的行為。其核心特征是以加害人身安全、財産權益或公共利益為要挾,使受害者心理感到畏怖恐慌。該詞最早見于《敦煌變文集》等古籍,如"院長不須相恐吓"()。
二、構成條件
三、法律性質
在多數國家屬于刑事犯罪,即便未實施暴力也可構成違法。若以獲取財物為目的,則稱為"恐吓取財",我國《刑法》對此有專門條款約束()。
四、語言特點
五、使用示例
"他收到匿名信恐吓要公開隱私資料""商家遭遇職業打假人的惡意恐吓"。古籍中如《東周列國志》載:"楚使獻捷,詞意誇張,是恐吓之意"()。
恐吓是指通過言語、行為或威脅等方式,意圖使人感到害怕、恐懼,并以此達到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恐吓通常是出于惡意,用來威脅、迫使或控制他人。
恐吓的拆分部首為忄(心的旁邊三點為旁旁)和告(言字旁下面一點為下旁),恐吓共有10個筆畫。
恐吓一詞源自于漢語,是由“恐”和“吓”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恐吓的寫法為「恐嚇」。
在古代漢字中,恐吓的寫法和現代并無太大區别。唯一不同的是,古代的字體形狀可能有些許差别,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恐吓我,說如果我不從他那裡得到錢,他會報複我。
2. 她接到一通電話,對方對她進行了恐吓,她立刻報警。
恐吓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
1. 恐吓者:進行恐吓行為的人。
2. 恐吓信:用于恐吓他人的書信或者文字材料。
3. 恐吓電話:通過電話進行恐吓的行為。
4. 恐吓威脅:以恐吓行為為手段進行威脅的行為。
5. 恐吓犯罪:指以恐吓為手段進行的犯罪行為。
近義詞:威脅、恫吓、恐怖
反義詞:安撫、安慰、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