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印花染色的方法, 唐 以後更為普遍。用兩塊木闆雕刻同樣花紋,将絹布對折夾入二闆中,然後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的染色花紋。後來發展為用镂花油紙版塗色刷印。其染成的織物叫夾缬。 唐 白居易 《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詩:“ 成都 新夾纈, 梁 漢 碎燕脂。”
夾缬是中國古代傳統印染技藝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夾缬是用兩塊雕刻對稱花紋的木闆(或镂花油紙版)夾住織物,利用夾闆陽紋處擠壓防染的印花染色技術。染色時,染液滲透雕版空隙,形成對稱圖案。其成品織物也被稱為“夾缬”,因多使用藍靛染色,又稱“藍夾缬”。
“缬”字本義為有花紋的絲織品(《一切經音義》),結合夾染工藝得名“夾缬”。
夾缬(jiā xi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夾住、束縛或控制。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被束縛、受限或受制約。
夾缬的部首是“缶”(fǒu),由于使用了“缶”,所以意味着這個詞與容器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5。
夾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夾,束縛也。從缶,郊聲。”這個詞表示了夾緊、捆綁或束縛,與容器有關。
夾缬的繁體字為「夾纈」,字形上略有差别,但意思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夾缬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缺乏明确的文獻信息,因此無法确定。
1. 他被夾缬在一間小房間裡,無法自由行動。
2. 緊張的工作夾缬着他的時間和精力。
1. 夾批(jiā pī):批評、責備。
2. 缬帶(xié dài):系在衣物上的帶子。
3. 夾克(jiā kè):一種外套。
近義詞:束縛、限制、拘束、約束。
反義詞:自由、解放、寬松、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