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幡蓋的意思、幡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幡蓋的解釋

幡幢華蓋之類。《南齊書·高帝紀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間華僞雜物:不得以金銀為箔……不得用紅色為幡蓋衣服。” 唐 岑參 《登千福寺楚金禅師法華院多寶塔》詩:“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一》:“其西有 桃源洞 ,相去五裡,須秉炬深入,中多幡蓋纓絡之物。”參見“ 旛蓋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幡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幡蓋”由“幡”(旗幟)和“蓋”(帳幕、華蓋)組成,本義指古代用于儀仗或裝飾的幡幢與華蓋類器物。例如唐代岑參詩中“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便描繪了宗教場合中幡蓋垂挂的場景。

二、延伸含義

  1. 象征權力與身份
    古代軍隊或官員通過幡蓋标識地位,如《南齊書》記載禁止民間使用紅色幡蓋衣物,體現其等級屬性。
  2. 宗教與禮儀用途
    在佛教、道教儀式中,幡蓋常作為莊嚴佛寺的裝飾,如《徐霞客遊記》提到洞中“幡蓋纓絡之物”。

三、文獻用例

四、近義與關聯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儀仗制度或詩詞中的具體意象,可查閱《南齊書》或《全唐詩》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幡蓋》一詞的意思是指揮官在軍事、官方場合使用的帳幕或旗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幡(帆形旗幟)和蓋(覆蓋物)。幡的筆畫數為13畫,蓋的筆畫數為9畫。最早出現的意思是寬大的帳篷,後來逐漸演變為指揮官使用的帳幕或旗幟。《幡蓋》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幡的舊字形為「幡」,蓋的舊字形為「蓋」。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軍營中的将領站在高大的幡蓋下發表了重要講話。 2. 在古代戰争中,将軍常常會親自執掌幡蓋以指揮作戰。 3. 整齊的幡蓋高高飄揚,彰顯着軍隊的威嚴和統一。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幡下(指揮官所在之地)、幡以風動(形容行動迅猛)等。 近義詞可能有:旗幟、帳篷等。 反義詞可能是:大門、帷幕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