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原謂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漢書·王莽傳贊》:“昔 秦 燔《詩》《書》以立私議, 莽 誦六藝以文姦言,同歸殊塗,俱用滅亡。”亦作“ 同歸殊途 ”。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其餘觸類而長,所緻非一;同歸殊途,或文或質。”
同歸殊塗
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guī shū tú,本義指通過不同的途徑抵達同一目的地,引申為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相同的結果。其核心内涵強調目标的一緻性,包容實現方式的多樣性。
“歸”本義為“返回”,此處指最終歸宿或目标。
“殊”意為“不同”,“塗”通“途”,即路徑、方法。合指不同的實踐途徑。
最早見于《周易》:“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 意指天下萬物終向同一規律運行,而實現方式各異。
來源:《周易·系辭下》(中華書局點校本)
班固引用此語概括諸子百家學說:“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強調不同學派目标皆為社會治理。
來源:《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标點本)
《漢語大詞典》(第2版)
“同歸殊塗:謂目的相同,而途徑各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347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通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12頁
“如聖人制禮,其節文……皆同歸殊塗之事。”
(禮儀形式各異,教化目的相同)
環保行動中,“循環經濟”與“碳捕捉技術”同歸殊塗,共向可持續發展。
結語
“同歸殊塗”凝練了中華文化對多元路徑的辯證認知,既為方法論提供哲學依據,亦為文明互鑒奠定思想基石。其價值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愈發彰顯。
“同歸殊塗”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óng guī shū tú,其核心含義是“途徑不同,但最終結果相同”,與“殊途同歸”意義相近。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按閱百兩篇步級參知長曆鄽阓乘禽宸軒窗望槌砧怵迫楚真鼎象反謀飛流短長賦才拊臆趕閑攻過箴阙恭命管多腳爪頸戾咎罰疾走先得卷舌巨美儁穎蓮台列如栗黃栗栗危懼六耳不通謀榴裙荔子妙格迷颩模登末第跑馬占荒屏星牽惹輕生重義旗翼去本就末髯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軟咍咍如夢方醒三單施命發號石妖手足重繭簌落委化穩打穩相放向夕銜牌下逐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