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格調、風格相同。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而後大 漢 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以 孔璋 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 司馬長卿 同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鑒識》:“然此二書,雖互有修短,遞聞得失,而大抵同風,可為連類。”
(2).謂同受天子之教化。《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明 屠隆 《綵毫記·為國薦賢》:“九重臨化日,萬國喜同風。”
“同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格調或風格相同
指文學、藝術等領域中表現形式或創作風格的一緻性。例如漢朝班固在《兩都賦序》中提到“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強調漢代文學與夏商周三代風格的統一性。
共同接受教化
源于政治語境,指天下百姓受同一政權或文化的教化。如《漢書·王吉傳》中“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形容國家大一統下的文化融合。
作為成語時,“同風”可比喻思想或行動上保持一緻,形成合力。例如“衆人同風,其利斷金”,強調團結的力量。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權威字典網站(如漢典)獲取完整信息。
《同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與他人同行,支持其行動和意見。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同風》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虍”,其中“虎”是右邊的部首,“口”是左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同風》一詞來自于《史記·項羽本紀》:“與楚人别,還燕,馳至薊門而門未開,吏弗入;望風行十馀裡,顧見群臣從追赴者數十人,皆裸體,左刺而右執彈。又見高祖從燕坐河上,施羽飾,頗行走者。”該句中的“望風行十馀裡”即表示跟隨、支持或追隨他人的行動。
《同風》的繁體字為「同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同風」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隻是字形上有些微差異。
他和我一直都是同風同呼的至交好友。
同風共氣、和風細雨、同氣相求等。
同流合污、同床異夢、同仇敵忾等。
背道而馳、各行各道、水火不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