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蹤查捕盜賊。《新唐書·張善相傳》:“ 大業 末為裡長,督兵迹盜,為衆附賴。”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五:“ 曾明仲 治郡,善用耳目,於迹盜尤有法。”
“迹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迹盜指跟蹤查捕盜賊的行為,強調通過追蹤痕迹或線索來抓捕罪犯。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吏或地方治理者維護治安的職責。
組合後,“迹盜”即“循蹤追捕盜賊”,體現古代執法中的偵查手段。
該詞在曆史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迹盜”是一個典型的曆史治理術語,反映了古代對治安維護的重視。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文獻了解其具體語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新唐書》或《曲洧舊聞》原文。
迹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貝”。其中,“辶”是表示走的部首,而“貝”是表示財富的部首。
迹盜的筆畫數為10畫,其中“辶”的筆畫數為3畫,而“貝”的筆畫數為7畫。
迹盜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迹”指的是痕迹或蹤迹,而“盜”指的是偷竊或剽竊。迹盜可以指偷竊或竊取他人的蹤迹或痕迹。
在繁體字中,“迹盜”一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般是采用象形、指事和會意的寫法,但并無具體的古代寫法關于“迹盜”一詞。
以下是一些關于“迹盜”的例句:
與“迹盜”相關的組詞包括:盜竊、迹象、痕迹。
與“迹盜”意思相近的詞有:竊取、偷竊、剽竊。
與“迹盜”意思相反的詞有:追蹤、尋找、還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