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服。亦指服喪。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夫有道者視爵位如湯鑊,見印綬如縗絰。”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下:“ 陸雲 有笑癖……嘗自服縗絰上船,見水中影,笑而堕水。”《新唐書·忠義傳上·吳保安》:“時 保安 以 彭山 丞客死,其妻亦沒, 仲翔 為服縗絰,囊其骨,徒跣負之,歸葬 魏州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生色》:“婦思自衒以售,縗絰之中,不忘塗澤。”
缞绖(cuī d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喪服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缞”指用粗麻布制成的喪服上衣,衣襟交疊且不縫邊,象征哀痛無心修飾;“绖”為系在頭部或腰間的麻繩,分别稱為“首绖”和“腰绖”,用于固定喪服并表達服喪者的身份等級。二字合稱,代指整套喪服系統。
二、結構與禮制關聯
據《儀禮·喪服》記載,缞绖的材質、穿戴方式與親屬關系密切相關。例如:
此類分級體現古代“五服制度”對親疏尊卑的嚴格界定。
三、文化内涵演變
缞绖不僅是服飾,更承載“哀戚之情”的禮教思想。《禮記·檀弓》強調“喪服唯哀為主”,其粗陋形制刻意區别于常服,以昭示“喪禮主哀”的社會倫理。隨着喪葬習俗簡化,缞绖在近代逐漸被素服替代,但仍作為文化符號見于文獻。
權威引用來源
“缞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缞绖”指古代喪服,由“缞”(shuāi)和“绖”(dié)兩部分組成:
引申意義
該詞也可泛指服喪的行為或狀态,例如《舊唐書》中記載李惟嶽在“缞绖之中,擅掌戎務”,即指他在服喪期間執掌軍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或相關詞彙,可查閱《儀禮·喪服》等文獻。
矮凳安忍無親阿屈冰台禀聞簸揚糠秕擦摩纏磨頭詫歎齒暮充軍窗帏出入起居倒包倒箸牒辟斷水奪其談經貳功風愛負步富貴紅府主公良垢濁孤憤龜津紅綠燈狐岐簡鑒截镫鯨波怒浪襟子淚如雨下良能淩爍那能内聲凝意驽守批抹千斤乞覓清啭瓊田人世傷惋笙歌鼎沸聖齑順手牽羊豎琴疏罔堂族通貴銅牆鐵壁通信員微安[培]鼯鼪霧湧雲蒸消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