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老。 明 張居正 《答薊鎮撫院劉北川言分将當虜書》:“惜其齒暮,無以自見,得公為之表章,亦足以償其平生矣。” 清 鈕琇 《觚賸·圓圓》:“ 延陵 潛蓄異謀, 邢 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
“齒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ǐ mù,其核心含義指年老體衰、接近晚年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形容人的年老
如明代張居正《答薊鎮撫院劉北川言分将當虜書》中提到“惜其齒暮,無以自見”,表達對人才因年老未能施展抱負的惋惜。
清代鈕琇《觚賸·圓圓》中“以齒暮請為女道士”,則描述人物因年老選擇出家。
引申為事物衰退
該詞偶爾也用于形容事物接近衰亡或終結的狀态,如“王朝齒暮”暗喻政權走向沒落。
如今“齒暮”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書面語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常用“暮年”“垂老”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和中的原文引述。
《齒暮》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日子已經暮年,即人已經到了晚年,年齡已經很大。
《齒暮》的拆分部首是齒(chǐ)和日(rì),它的拆分筆畫共有18畫。
《齒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孟子·梁惠王上》:“齒朽爨爨,齒皤爚爚。”由于人們的牙齒會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脆弱、脫落,所以将人的晚年比喻為“齒朽”,後來演變成了“齒暮”。
《齒暮》的繁體字為“齒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相對簡單。古代人寫《齒暮》時,可能是以象征性的圖畫來表示,例如用一條線表示牙齒,而後加上指代夕陽的字,象征着人已到了晚年。
1. 爺爺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迹,齒暮的他依然笑容滿面。
2. 奶奶已經進入了齒暮的年紀,我們應該多關心和尊重她。
齒龈、齒科、齒列、齒縫、暮色、暮鼓晨鐘。
暮年、晚年、晚暮。
少年、青年、壯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