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包的意思、倒包的詳細解釋
倒包的解釋
(1).冒名頂替。 明 徐渭 《答兄子官人》:“老朽向來隻做倒包,觀‘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儻許倒包,幸另定一官人或擅技名氏,如此則不苦辭也。”
(2).指受雇************,代人服役應差。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宣谕》:“ 嘉 隆 末,畿民困敝,不及時至,則僱市井無賴充之,名曰倒包。”《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 尤聰 ﹞再要改行,沒了資本,往衙門裡與人替差使做倒包。”
謂使人罄盡囊中錢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湖北謠》:“ 畢 性迂緩,不以公事為務; 福 天資陰刻,廣納苞苴; 陳 則摘人瑕疵,務使下屬傾囊解橐以贈,然後得免。時人謡曰‘ 畢 不管, 福 死要, 陳 倒包’之語。”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網絡擴展解釋
“倒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核心釋義
-
冒名頂替
指假冒他人身份或名義行事。例如明代徐渭在書信中提到:“老朽向來隻做倒包,觀‘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通過身份僞裝達到目的。
-
代人服役應差
指受雇後以虛假身份替他人履行差役或任務。明代《宛署雜記》記載,因百姓困苦,常雇市井無賴“充之,名曰倒包”()。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也提到替差使的案例()。
二、擴展與例句
- 古代例句:
“獵戶對武松單獨在岡上行走吃驚萬狀,認為武松是‘膽倒包着身軀’”(),此處“倒包”暗含“超越常規”的引申義。
- 現代用法:
在特定語境下(如經濟領域),“返租倒包”指土地流轉中的承包模式(),但此用法屬于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三、補充說明
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倒包”有“使人耗盡錢財”的義項(),但此釋義未見于主流詞典,建議謹慎使用。
“倒包”主要用于描述身份替換或代人服役的行為,屬于曆史色彩較強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如需引用具體案例,可參考《醒世姻緣傳》或明代地方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包》這個詞是指返還給别人本人該受到的包裝費用的行為。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包”,其中“卩”是右下角的“蔔”字,表示封閉、封面的意思,“包”則是代表包裝的意思。根據筆畫統計,它總共有7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現代漢語中的商業環境。在一些商家對産品進行包裝時,往往會将包裝費用計入商品的售價當中,以便從顧客處獲得額外利潤。然而,有些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後往往會将包裝費退還給商家,即進行“倒包”。
關于繁體字,目前還沒有找到有關《倒包》繁體字的具體信息。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我們也沒有找到與《倒包》相關的特定的古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倒包》的例句:
1. 他們在購買商品後,将包裝費用倒包給商家。
2. 這家商店接受顧客倒包,并保證無條件退還包裝費。
3. 我們對消費者進行倒包,以便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倒包》這個詞沒有特定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與之對應。該詞是專用于描述特定行為的一個詞彙,并沒有與之密切關聯的其他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