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無親的意思、安忍無親的詳細解釋
安忍無親的解釋
安忍:習于殘忍,不以為異。安心于做殘忍的事情,因而無所謂親人。
詞語分解
- 安忍的解釋 安于做殘忍的事;殘忍。《左傳·隱公四年》:“夫 州籲 ,阻兵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孔穎達 疏:“安忍,行虐事刑殺過度也。”《魏書·酷吏傳·崔暹》:“貪暴安忍,民庶患之。”《
- 無親的解釋 .猶言沒有偏愛。《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河上公 注:“天道無有親疎,唯與善人。”《後漢書·李固傳》:“天道無親,可謂祇畏。”.沒有親近、貼心的人。
專業解析
安忍無親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深刻且帶有貶義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語義解析:
- 安忍:指安心于、習慣于做殘忍的事情。其中“安”表示心安理得、習以為常;“忍”在此處非指忍耐,而是指殘忍、狠心。
- 無親:指沒有親近的人,即衆叛親離,六親不認。
- 整體含義:形容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或滿足私欲,内心狠毒殘忍,以至于連至親骨肉都可以背棄或傷害,最終導緻衆叛親離,孤立無援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冷酷無情、喪失人倫的極端品性。
-
出處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左傳·隱公四年》。原文記載:“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這是衛國大夫石碏(què)對弑君篡位的公子州籲的評語。石碏指出州籲倚仗武力(阻兵)必然失去民衆支持(無衆),習慣于殘忍(安忍)必然導緻衆叛親離(無親),這樣的人是難以成功的。
-
用法與語境:
- 通常用于形容統治者、當權者或極端自私冷酷之人。
- 強調其行為違背人倫常情,道德淪喪。
- 常帶有強烈的批判和譴責意味,預示其最終失敗的結局(如“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 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批評那些為私利不擇手段、六親不認的人。
-
深層含義:
成語不僅描述了行為(殘忍)和結果(孤立),更揭示了其内在聯繫:習慣性地施行殘忍,是導緻失去所有親近之人的根本原因。它警示違背基本人倫道德的行為終将自食其果。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安忍無親”的詞條釋義明确其含義為“安心于做殘忍的事,因而無所謂親人”,并引用《左傳》原文。 [可查詢權威線上詞典平台如 漢典 (zdic.net) 的對應詞條]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型古漢語辭書,其解釋着重于該詞的古典出處和語境義。
- 《左傳·隱公四年》:該成語的原始出處,提供了最權威的語義背景和使用場景。 [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的點校本或線上古籍庫如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其釋義側重于從古漢語角度解析“安忍”與“無親”的組合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安忍無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指人習慣于殘忍行為,對親人也不顧念,形容冷酷無情、毫無親情。
- 深層寓意:強調因長期行惡而喪失人性,甚至衆叛親離的狀态。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記載: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原文為“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描述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因暴虐無道導緻孤立無援。
- 曆史用例: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以唐代李世績為例,批評其“安忍無親”,不顧父親安危。
語法與用法
- 詞性:貶義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 結構:緊縮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此人安忍無親,終将自食惡果”。
- 近義詞:六親不認、冷酷無情。
現代啟示
該成語警示人們若因利益或私欲違背倫理,最終會導緻孤立。其核心思想與“衆叛親離”相通,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批判極端自私或殘暴的行為。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來源:、3、5、6、9)。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土重居鳌魚保呈并殺賓烕菜把侪徒昌富逞辦丑表功點把點點文遏行雲肥油油感格甘甜關攔顧闳中垝垣鼓角函調含容號群黑子和誘弘敞混芒家舅搢撲疾首哜咨口錢叩首麗辭曼煖面謀暮序年始睥竊濮達傾伫侵用戚施遒華榮吝入木桑弧蒿矢生才生號厮耨素絲羔羊特殊化鐵甕亭堠頭對頹瘁違利赴名顯顯顯職寫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