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tion of iron,impregnable fortress as a wall of bronze;impregnable like walls of brass and iron] 亦作“鐵壁銅牆”,比喻防禦工事堅固,也比喻力量的強大、意志的堅定
見“ 銅牆鐵壁 ”。
比喻十分堅固、不可摧毀的事物。 元 無名氏 《謝金吾》楔子:“孩兒此一去,隨他銅牆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水浒傳》第四八回:“ 宋江 自引了前部人馬,轉過 獨龍崗 後面來。看 祝家莊 時,後面都是銅牆鐵壁,把得嚴整。”亦作“ 銅城鐵壁 ”、“ 銅墻鐵壁 ”。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民間之作寨堡者,亦飭令彷效為之,處之銅城鐵壁矣。”《再生緣》第六回:“隱身符,暗藏魚尾金冠内,那怕銅墻鐵壁中。” 毛6*澤6*東 《關心群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衆,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銅牆鐵壁漢語 快速查詢。
“銅牆鐵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防禦工事極其堅固,難以摧毀,也引申為意志堅定、團結一緻的力量。其字面含義是用銅和鐵築成的牆壁,形容堅不可摧的防禦體系。
“鐵壁銅牆”“銅壁鐵牆”為同義變體,均強調堅固性。
該成語既可用于具體防禦工事,也可抽象表達精神或集體的強大,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底蘊與現代生命力的典型詞彙。
《銅牆鐵壁》是一個成語,意為比喻堅固牢不可破的防禦體系或壁壘。
《銅牆鐵壁》的拆分部首為金和土,筆畫分别為5畫和6畫。
《銅牆鐵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文學家辛棄疾的《破幽夢迷胡虜深山記》。文章中寫道:“一勢如銅牆鐵壁,深山之中,相逢者擊必死。”後來,這一成語廣泛流傳并固定下來。
繁體字為「銅牆鐵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銅牆鐵壁」。
1. 在這場比賽中,我們的隊伍展現出銅牆鐵壁般的防守能力,對手毫無機會。
2. 這個城市的防線建立得如同銅牆鐵壁,從來沒有被敵人攻破過。
銅山、銅器、銅錢、鐵杆、鐵證、鐵馬
金城湯池、固若金湯、固若金石、銅牆鐵戶
紙糊的牆、軟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