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罔”。虛妄不實。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滱水》:“又即俗説以 唐城 為 望都城 者,自北無城以拟之;假復有之,途程紆遠,山河之狀全乖,古證傳為疎罔。”
“疏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一、字義解析
二、整體釋義
“疏罔”意為虛妄不實,特指因疏漏或蒙蔽導緻的失實狀态。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滱水》用例:“山河之狀全乖,古證傳為疎罔”,形容因考證粗疏而流傳虛妄之說。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籍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解讀古文時需注意其語境,常與考證、傳言等涉及真實性的内容相關。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中的例句分析,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進一步解讀。
疏罔(shū wǎng)是一個由2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以拆分為“疏”和“罔”兩個部分。其中,“疏”是由“疒”和“餘”兩個部首構成的漢字,表示疏遠、松懈的意思;“罔”是由“網”和“罒”兩個部首構成的漢字,表示迷失、不清楚的意思。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十二年》:“弗如颍之疏罔。”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出現的,用于形容人心思疏遠,不清楚事理。
在繁體中,疏罔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疏罔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疏”字的寫法為劃捺之字,上下兩邊都有短捺;“罔”字的寫法為兩個不完全的罒字相連,其形狀類似于兩側懸挂在罒字上的長線。
以下是示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一點疏罔也沒有,非常清楚。
2. 我一直感覺他心思疏罔,有時候很難捉摸他的意圖。
組詞:疏忽、疏遠、罔顧、罔知、罔聞
近義詞:疏忽、疏離、迷惘、糊塗
反義詞:明晰、清楚、關注、留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