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息的意思、受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息的解釋

(1).承擔放款者所規定的利息。《管子·輕重丁》:“子皆為我君視四方稱貸之間,其受息之氓幾何千家,以報吾。”

(2).收取的利息。《漢書·食貨志下》:“計所得受息,毋過歲什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接受利息或孳息的行為或狀态。它主要用于描述在經濟活動或財産關系中,一方(債權人、資本所有者或財産權利人)從另一方(債務人、資金使用者或財産收益産生方)那裡獲得基于本金、資本或財産所産生的額外收益(即利息或孳息)的過程。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接受利息。 指債權人因出借本金(如金錢、糧食等)而從債務人處收取的報酬或補償。例如,在借貸關系中,放貸人“受息”于借款人。
    • 接受孳息。 指財産(如土地、房屋、牲畜、有價證券等)的所有者或權利人,因其財産而産生的天然收益(如土地産出的糧食、果樹結的果實、牲畜産的幼崽)或法定收益(如房屋的租金、股票的股息、債券的利息)。財産權利人“受息”于其財産。
  2. 詞源與構成分析:

    • 受: 動詞,本義為“接受”、“承受”、“得到”。在“受息”中,表示“獲得”、“收取”的動作。
    • 息: 名詞,本義指氣息、呼吸,引申為生長、滋生。在金融和經濟領域,“息”特指:
      • 利息: 因借貸本金而産生的報酬。《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息,引申為生長之稱。又引申為凡生利之稱。” 即因資本或本金“生長”出來的利得。
      • 孳息: 指由原物(財産)所産生的收益。分為天然孳息(依自然規律産生,如母畜所生幼崽)和法定孳息(依法律關系産生,如利息、租金)。
    • 合成詞義: “受息”即“接受/收取利息或孳息”,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合成詞,明确表達了獲得特定經濟收益的行為。
  3. 典籍與用例佐證:

    • 雖然“受息”作為一個固定詞語在古代典籍中直接出現頻率不如單字“息”高,但其概念和用法在古代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常通過上下文體現。
    • 借貸利息例: 《周禮·地官·泉府》記載了古代官方借貸機構“泉府”的職能:“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 這裡的“為之息”即指泉府作為債權人向借貸的民衆收取利息,民衆則是“受息”的對象(被動)或泉府“受息”(主動收取)。《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的商人活動也隱含了資本生息(受息)的概念。
    • 財産孳息例: 古代關于土地租賃、房屋出典、牲畜寄養等契約文書或法律條文中,常有關于“租息”、“佃息”、“牛息”等如何收取的規定,土地所有者、房主、牛主即是“受息”方。例如,曆代法典中對田租、地租的規定,明确了地主作為土地所有者“受息”(收取地租)的權利。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受息”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一、古代經濟術語(主要見于文獻)

  1. 承擔利息:指借款人需要支付給貸款方的利息。如《管子·輕重丁》記載的“受息之氓幾何千家”,描述借貸群體需承擔利息。
  2. 收取利息:指放貸方獲得的利息收益。《漢書·食貨志下》提到“計所得受息,毋過歲什一”,規定利息不得超過年利率10%。

二、現代網絡語境中的引申義 部分網絡詞典将其解釋為“接受他人的關懷與照顧”,将“受”理解為接受、“息”引申為安撫休息,比喻在困境中獲得情感支持。但需注意,這一用法缺乏權威典籍支撐,可能是現代新造的詞義。

建議:學術或曆史研究優先參考古籍原義(經濟領域),日常交流中若使用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擺置壩基班禅額爾德尼不遇時沖遜畜愛出人意料聰耳村生泊長邨寺噉飯丹溜躲藏忿阋感忭幹盡歌撰官帽害群劃撥清算黃熊環圓徽派禍尤講懽将佐夾衫假小子雞槟羁魂旌孝救濟菊節氪燈儈牛袴腰帶練士漏盡更闌陋軀邏事庖阍鋪食掐骰情報青陛頃宮情取青兕遒然卻月掃街實打實手氣數東瓜,道茄子贖直歲寒三友田間婦問聽忤作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