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自身的謙稱。《舊唐書·元稹傳》:“陛下察臣無罪,寵奬踰深,召臣面授舍人,遣充承旨翰林學士,金章紫服,光飾陋軀,人生之榮,臣亦至矣。”
“陋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或正式語境中,作為對自身的謙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古代文人書信、奏章等正式場合,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仿古文體或特定文學創作中仍可見。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引申用法,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其他文言文注釋資料。
《陋軀》是指身體或外貌獨特而不美好的态勢。一個人的陋軀通常指的是他的身體弱小、瘦弱,或者他的外貌矮小、丑陋。
《陋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阝”(阜字旁),右邊是“肉”字。這個詞共有12畫。
《陋軀》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一篇文章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身體瘦小的自嘲之情。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用來描繪一個人外貌或身體的不稱美。
《陋軀》的繁體字為「陋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陋軀》在古代的寫法為「陋勺」,其中「勺」是一個已經不再使用的旁部。
1. 他長着一張陋軀的臉,但是很聰明。
2. 雖然他的陋軀,卻有一顆善良的心。
陋軀的組詞有:陋巷、陋屋、陋習
陋軀的近義詞有:矮小、不美好、奇丑無比
陋軀的反義詞有:健壯、俊美、英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