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兕牛。古代犀牛類獸名。一角,青色,重千斤。《楚辭·招魂》:“君王親發兮憚青兕。” 王逸 注:“言 懷王 是時親自射獸,驚青兕牛而不能制也。” 洪興祖 補注:“《爾雅》:兕,似牛。注雲:一角,青色,重千斤。” 明 陳子龍 《昆明池治水戰歌》:“鸛鵝唼藻聲徘徊,老蛟失翼青兕哀。”
“青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古代獸類本義 指古代犀牛類動物,特征為青色獨角、體重千斤。這一釋義源自《楚辭·招魂》中“君王親發兮憚青兕”的記載,王逸注解為懷王射獵青兕卻無法制服的場景()。明代陳子龍詩句“老蛟失翼青兕哀”也延續了此意象。
現代比喻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青兕”被賦予成語屬性,由“青年”與“怒目之牛”組合,比喻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人才()。常用于褒揚場景,如形容青年才俊在學術或事業上的突出表現。
補充說明:詞義演變體現了語言文化的轉化。古代側重動物兇猛特性,現代取其“青”(年輕)與“兕”(力量)的意象組合,形成新喻義。實際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文學創作中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意象的交織。
《青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青年時期的騾子或驢。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青指的是動物個體在年輕時的毛色,兕表示騾子或驢。
《青兕》由兩個部首組成,青部表示顔色,兕部表示動物。根據部首查詢字典,兕部屬于動物部,表示牛科動物。
按照筆畫計算,青兕共有11畫。
《青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青兕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青兕的樣子會有一定的變化。其中,兕部分在古代常以角形或牛頭形式書寫,而現代則多使用簡化形。
1. 張家飼養了一頭青兕。
2. 這匹青兕特别健壯,適合耕作。
組詞:青兕駒(指青年時期的騾子或驢的幼仔)。
近義詞:青驢、青年驢。
反義詞:老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