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息的意思、受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息的解释

(1).承担放款者所规定的利息。《管子·轻重丁》:“子皆为我君视四方称贷之间,其受息之氓几何千家,以报吾。”

(2).收取的利息。《汉书·食货志下》:“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接受利息或孳息的行为或状态。它主要用于描述在经济活动或财产关系中,一方(债权人、资本所有者或财产权利人)从另一方(债务人、资金使用者或财产收益产生方)那里获得基于本金、资本或财产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即利息或孳息)的过程。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接受利息。 指债权人因出借本金(如金钱、粮食等)而从债务人处收取的报酬或补偿。例如,在借贷关系中,放贷人“受息”于借款人。
    • 接受孳息。 指财产(如土地、房屋、牲畜、有价证券等)的所有者或权利人,因其财产而产生的天然收益(如土地产出的粮食、果树结的果实、牲畜产的幼崽)或法定收益(如房屋的租金、股票的股息、债券的利息)。财产权利人“受息”于其财产。
  2. 词源与构成分析:

    • 受: 动词,本义为“接受”、“承受”、“得到”。在“受息”中,表示“获得”、“收取”的动作。
    • 息: 名词,本义指气息、呼吸,引申为生长、滋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息”特指:
      • 利息: 因借贷本金而产生的报酬。《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息,引申为生长之称。又引申为凡生利之称。” 即因资本或本金“生长”出来的利得。
      • 孳息: 指由原物(财产)所产生的收益。分为天然孳息(依自然规律产生,如母畜所生幼崽)和法定孳息(依法律关系产生,如利息、租金)。
    • 合成词义: “受息”即“接受/收取利息或孳息”,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合成词,明确表达了获得特定经济收益的行为。
  3. 典籍与用例佐证:

    • 虽然“受息”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在古代典籍中直接出现频率不如单字“息”高,但其概念和用法在古代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常通过上下文体现。
    • 借贷利息例: 《周礼·地官·泉府》记载了古代官方借贷机构“泉府”的职能:“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这里的“为之息”即指泉府作为债权人向借贷的民众收取利息,民众则是“受息”的对象(被动)或泉府“受息”(主动收取)。《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的商人活动也隐含了资本生息(受息)的概念。
    • 财产孳息例: 古代关于土地租赁、房屋出典、牲畜寄养等契约文书或法律条文中,常有关于“租息”、“佃息”、“牛息”等如何收取的规定,土地所有者、房主、牛主即是“受息”方。例如,历代法典中对田租、地租的规定,明确了地主作为土地所有者“受息”(收取地租)的权利。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受息”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解释,需根据使用场景区分:

一、古代经济术语(主要见于文献)

  1. 承担利息:指借款人需要支付给贷款方的利息。如《管子·轻重丁》记载的“受息之氓几何千家”,描述借贷群体需承担利息。
  2. 收取利息:指放贷方获得的利息收益。《汉书·食货志下》提到“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规定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10%。

二、现代网络语境中的引申义 部分网络词典将其解释为“接受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将“受”理解为接受、“息”引申为安抚休息,比喻在困境中获得情感支持。但需注意,这一用法缺乏权威典籍支撑,可能是现代新造的词义。

建议:学术或历史研究优先参考古籍原义(经济领域),日常交流中若使用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剌班行鞴液不乏其人差价吵乱子成粒虫罗丛繁刀靶雕像叠障动心恩深渭阳二连浩特市阿世饭床風輪黻班鬼蝶贵官鬼混黄柳黄衫义士幻心胡燕计办诘晨诫述界桩金锡蝍蛆快游鍊魄辽衽灵椿立制貌受沐发南淮牛竖圮毁普徧千椿千金买赋牵攀青薠青狐瞿唐关上位审覆胜似史裁事权四川盆地突击队望云韦笥先策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