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耳的意思、聰耳的詳細解釋
聰耳的解釋
(1).使聽覺靈敏。《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 清 曹籀 《<龔自珍全集>序》:“草則菖蒲薢茩,聰耳而明目;茯苓茱萸,延年而耐老。”
(2).指聽覺靈敏的耳朵。《墨子·兼愛下》:“今吾将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荀子·儒效》:“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堅白同異之分隔也,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明目之所不能見也,辯士之所不能言也。”
詞語分解
- 聰的解釋 聰 (聰) ō 聽覺:失聰。 聽覺靈敏:耳聰目明。 心思靈敏:聰明。聰睿。聰慧。聰穎。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聰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使聽覺靈敏
指通過某種方法或事物增強聽覺能力。例如《國語·鄭語》中記載:“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強調通過調和音律來提升聽覺敏銳度。中醫典籍中亦有類似用法,如用磁石等藥材“聰耳明目”。
-
指聽覺靈敏的耳朵
表示具有敏銳聽力的耳朵本身。如《墨子·兼愛下》中提到“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形容感官的敏銳。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墨子》等先秦文獻,多與“明目”并用,體現古人對感官能力的重視。
-
中醫與養生
傳統醫學中,“聰耳”常與藥材或養生方法關聯,例如“菖蒲、茯苓”等被認為可改善聽力。
-
現代引申
在部分語境下,可比喻善于傾聽、理解他人觀點,如“聰耳”被解釋為“注重傾聽與溝通”(需注意此用法較少見,多屬現代引申義)。
三、總結
“聰耳”是一個兼具古典性與實用性的詞彙,既描述生理聽覺的敏銳,也包含通過方法提升聽力的含義。其應用場景涵蓋古籍、醫學及現代語言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聰耳》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聽力敏銳、能夠辨認聲音的能力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耳」和「聰」。其中「耳」是表示人的身體部分,而「聰」則表示聰明、機敏的意思。根據筆畫數來分析,「耳」部首有6畫,而「聰」字有14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人們為了表示聽力敏銳的意思,将「耳」這個部首與「聰」這個意義相符的字進行組合,創造了「聰耳」這個詞彙。在繁體字中,「聰耳」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方面,可以參考《說文解字》,我們可以了解到「聰耳」的古代寫法。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聰耳」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聦耳」,這與現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聰耳」的例句:
1. 他雖然年紀輕輕,但他的聰耳能聽到微弱的聲音。
2. 這位小姑娘聰耳敏銳,能夠準确地聽到每一個音符。
3. 他的聰耳讓他在嘈雜的環境中更容易辨認别人的講話内容。
一些與「聰耳」相關的詞彙包括:敏銳、靈敏、聰明。這些詞彙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聽力能力強。
在形式上與「聰耳」相對的詞彙是:聾、耳背、聾子。這些詞彙則表示聽力受損或無法聽到聲音的狀态。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