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隋書·房陵王勇傳》:“ 勇 昔從 南兖州 來,語 衛王 曰:‘阿孃不與我一好婦女,亦是可恨。’”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三:“阿爺惡見伊,阿孃嫌不悅。” 金 元好問 《姨母隴西君諱日作》詩之一:“竹馬青衫小小郎,阿姨懷袖阿孃香。”
阿孃(ā ni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方言特色的稱謂詞,主要含義如下:
母親
古代至中古時期,“阿孃”是子女對母親的直接稱呼,常見于唐宋文獻。例如《木蘭詩》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阿爺”與“阿孃”對稱,均指父母。此用法在近代逐漸被“娘”“媽”取代,但仍保留于部分方言中。
伯母/嬸母(方言)
在吳語、閩語等南方方言中,“阿孃”用于稱呼父親的兄弟之妻,如蘇州話稱伯母為“阿孃”,溫州話稱嬸母為“阿孃”。
“阿孃”指伯母,如“二阿孃”(二伯母)。
“阿孃”泛稱女性長輩,如姑母、姨母。
部分地區保留古義,稱母親為“阿孃”。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爺孃”即父母(《樂府詩集》卷二十五)。
“阿孃懷抱我” ——指母親(《敦煌變文集·目連救母》)。
“阿孃”承載了漢語親屬稱謂的曆史層次與地域差異,其詞義從泛指母親到方言中的分化為伯母/嬸母,反映了語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變遷。現代普通話雖少用,但方言中仍具生命力。
參考資料:
“阿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及方言色彩的稱謂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這是“阿孃”最常見的含義,尤其在古代文獻和部分方言中使用:
這一用法具有特定時代背景,多見于古代社會階層分明的語境: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方言場景判斷詞義,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隋書》、寒山詩及方言研究資料。
安息香百城表拔擢奔敗甏子不愧屋漏不奈之何茶樹程頭出牌辭海得勝令雕蟲小技丁香兒啼附假亘年河東三鳳火候漸耳兼示驕觖嬌鸾雛鳳機匠局九集舊例救世主課單臨拓銘迹民戶暮律拿訛頭牛錄章京啟蒙輕矯親攬卻流囷窖區區将将曲智涉曆神廬誓盟帨纓稅制祀竈日讨禽桃夭新婦添前字提擊筒子皮吞舟漏網外強惋傷窩的鄉飲酒禮蕭相邪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