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夔皐”。 夔 和 臯陶 的并稱。 夔 , 舜 時樂官; 臯陶 , 舜 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後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 唐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 夔 臯 。” 宋 蘇轍 《賀文太師緻仕啟》:“伏惟緻政太師,躬 夔 臯 之偉業,兼 方 召 之壯猷,翼亮三朝,始終一節。”
夔臯是漢語中的合成詞,特指上古兩位賢臣——夔與臯陶(亦作“臯繇”),後引申為輔弼良臣或治國賢才的代稱。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據《漢語大詞典》載:
夔臯(kuí gāo)
釋義:夔與臯陶的并稱。夔為舜時樂官,臯陶為舜時刑官,二人皆以賢能著稱。後用以泛指賢明輔弼之臣。
例證:
《古代漢語詞典》引明代王世貞《鳴鳳記》:"夔臯禮樂承先範,班馬文章勘墨鉛。"此處以夔臯喻指德才兼備的治國能臣。
夔(kuí)
舜帝時的樂官,掌禮樂教化。《尚書·舜典》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其制定音律、規範樂舞,象征文化禮制的奠基者。
來源:《辭海》(第七版)"夔"字條。
臯陶(gāo yáo)
舜禹時期的司法官,創刑律、立獄制,主張"明刑弼教"。《尚書·臯陶谟》詳述其"九德"治國思想,被尊為法治精神的鼻祖。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臯陶"條目。
合成詞的文化内涵
二者并稱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武帝紀》诏書:"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夔臯伊呂複出矣!"後世遂以"夔臯"喻指德能兼備的股肱之臣,承載儒家對理想政治的寄托。
(注:因古籍原文及專業辭書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夔臯”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夔臯”是夔和臯陶兩位上古賢臣的并稱,常見于文學與曆史文獻中:
部分資料提及“夔臯”為古代重慶境内的地名,形容山勢險峻、峰巒疊嶂。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多數文獻以曆史人物并稱為主流解釋。
建議優先采用“賢臣并稱”的釋義,若涉及地理需謹慎考據。
跋步床把總便房冰桶挑戰蠶命撐竿跳高呈訴侈肆龊巷防汛腐髊感冒割刿挂帆官次慣竊規悟骨驚姑章黑心歪尖河隴鴻河華翰慧心妙舌椒香急稻子酒在口頭,事在心頭集字詩開燠空彪老朽類感落照冒黩彌長明月珰缪傳墨啓南金東箭牛皮鵬圖品食乾坤潛形谲迹乾休青鴨寝廬去手三百青銅錢慎行史實收還守經達權讨論菾菜題和推鞠祥穟縣命歙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