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夔皐”。 夔 和 臯陶 的并稱。 夔 , 舜 時樂官; 臯陶 , 舜 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後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 唐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 夔 臯 。” 宋 蘇轍 《賀文太師緻仕啟》:“伏惟緻政太師,躬 夔 臯 之偉業,兼 方 召 之壯猷,翼亮三朝,始終一節。”
“夔臯”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夔臯”是夔和臯陶兩位上古賢臣的并稱,常見于文學與曆史文獻中:
部分資料提及“夔臯”為古代重慶境内的地名,形容山勢險峻、峰巒疊嶂。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多數文獻以曆史人物并稱為主流解釋。
建議優先采用“賢臣并稱”的釋義,若涉及地理需謹慎考據。
夔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拆分為“夔”和“臯”兩個部分。
夔的部首是夂,總計6畫。臯的部首是白,總計9畫。
夔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國風·周南·關雎》一詩,“夔牛之阜,凡今之京師。”在古代,夔臯常用來形容壯麗、廣闊的山川河流景象。
夔臯的繁體字為“夔皐”。
夔臯的古時漢字寫法為“夔皛”。這是根據古代字形演變而來的寫法。
他站在夔臯之間,眺望着綿延的山巒和奔騰的江河。
夔臯山、夔臯水、夔臯之地
壯麗、廣闊、壯觀
狹窄、破敗、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