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可言;可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2).可真是。 宋 毛滂 《清平樂》詞:“銀河秋浪,遙出 崑崙 上,忽變澄瀾添碧漲,可道昇平無象。”《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 蕭鄉宦 的夫人﹞問 孔舉人 娘子道:‘這一位是那一門親家?雖是面善,這會想不起來了。’ 孔舉人 娘子道:‘可道面善,這是 晁親家 寵夫人。’”
“可道”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和用法均源自權威漢語辭書:
此義強調事物或行為具有正面價值,值得肯定與傳頌。
例證:
“其品行高潔,可道之處甚多。”
來源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收錄“可”字條下“值得”義項,與“道”(稱說、贊揚)組合使用,表示值得稱說。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可道”為“值得稱道”之意,屬書面語用法。
此義源于道家思想,特指能用語言表述的、非永恒終極的真理,與“常道”(不可言說的永恒之道)相對。
例證:
《道德經》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來源依據: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引《道德經》注解“可道”為“可以用言語解說”的道。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可道”在道家哲學中指“可言說的、具體的道理”。
現代漢語中,“可道”多用于第一義項(值得稱道),且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表述;第二義項(可言說)則集中于哲學文獻或對古典文本的解讀中。其近義詞包括“可稱”“可嘉”,但“可道”更側重行為或品質的傳播價值。
參考資料:
“可道”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可言;可說
指可以用語言表達或描述的事物。
來源:這一釋義直接源于《老子》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意為“可以用言語表述的‘道’,并非永恒之道”。
可真是(表感歎或強調)
用于加強語氣,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感慨或确認。
例句:
在道家思想中,“可道”與“常道”相對,指通過語言或現象認知的“道”,屬于具體、變化的層面,而非本源之道。例如:
“可道”既可用于日常語境表示“可說”或加強語氣,也承載了道家哲學中“形而下”的深刻内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安勝傲霜枝寶串北唐别曲撥換抄斬逞己失衆沖昧蔟蔟大家夥大受低光荷頓踬恩魚藩房非法行為郛郭府學過屋荒政回天轉地佳眷講時鐘漿液郊鄙捷報頻傳伶俐論財噜蘇猛憨篾籠末利謀計木枋穆護歌膩煩泥中之對濃郁潛地前年起虢清稿球膽仁柔肉桂社會活動生恩詩谛收掠耍陰謀速咎唐文腿灣脫根托物寓感外工委貌香燼閑踢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