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名。《商君書·畫策》:“黃鵠之飛,一舉千裡。”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一個将青蛾來燎火,且過眼前;一個見黃鵠而關弓,不知背後。”
(2).比喻高才賢士。《文選·屈原<蔔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将與雞鶩争食乎?” 劉良 注:“黃鵠,喻逸士也。” 唐 韓愈 《南山有高樹行贈李宗闵》:“黃鵠據其高,衆鳥接其卑。” 錢仲聯 集釋引 陳沆 曰:“黃鵠謂 元稹 、 李紳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六:“失藪哀鴻叫,摶空黃鵠勞。”
(3).指 漢高祖 劉邦 所作《鴻鹄歌》。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 漢高帝 ﹞雖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辭緻之,以為羽翼,便敬德矯情,惜其大者,發《黃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賢貴隱,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願歌《黃鵠》三千歲,移得金莖五百年。”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加以《大風》、《黃鵠》、《落葉哀蟬》,或步燕歌,或循騷旨,無詔伶人,自成絶調。”
(4). 漢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所作之歌。《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悲愁,自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處不同,情義久絶,懐土多畏,亟聞《黃鵠》之歌,失位自傷,寧免緑衣之歎,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門》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後以“黃鵠”指離鄉的遊子。 明 高啟 《甪裡村》詩:“紫芝日已老,黃鵠何時還?”
(5).據 漢 劉向 《列女傳》載: 魯 陶嬰 少寡, 魯 人聞其義,将求焉。 嬰 聞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後指婦女的守節不嫁和空閨寂寞。 明 汪廷讷 《種玉記·互醋》:“我流落邊關,若不回時隻恐你終啣黃鵠哀。淚空垂,冷落鴛幃日易西。” 清 陳維崧 《麥秀兩岐·為周貞女題詞》詞:“既許驅金犢,便合歌《黃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早歲吟《黃鵠》,颠連四十春,懷貞心比鐵,完節鬢如銀。”
(6).山名。參見“ 黃鵠山 ”。
黃鹄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鳥類名稱 黃鹄在古代文獻中多指代大型候鳥,具體物種存在不同觀點。《說文解字》釋為“鴻鹄”,即現代所稱的天鵝(《漢語動物命名考釋·鳥部》)。其生物學特征表現為體形修長、羽毛潔白,常見于濕地環境,具有遷徙特性。《楚辭·蔔居》中“甯與黃鹄比翼乎”即取其高飛意象,象征超脫凡俗的精神追求。
二、地理名稱 湖北武昌蛇山古稱黃鹄山,《水經注·江水》記載:“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曆黃鹄矶西而南矣”,此處因山形似鹄頸得名。山頂建有始建于三國的黃鶴樓,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黃鶴去”詩句使該地名蜚聲文壇。
三、曆史人物代稱 漢代有封號“黃鹄”的特殊用例,《漢書·張敞傳》載:宣帝時京兆尹張敞因罪被免,其妻自喻“黃鹄歌”以明志,後世遂以“黃鹄”喻指節婦,此典故被收錄于《樂府詩集》。
四、文學意象 作為經典文學意象,黃鹄承載着三重象征:
“黃鹄”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學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本義指鳥類
“黃鹄”即天鵝或鴻鹄,是一種大型水禽,象征高飛遠舉。如《商君書》提到“黃鹄之飛,一舉千裡”,杜甫詩中也有“珠簾繡柱圍黃鹄”的描寫。其名稱中“黃”指羽毛顔色,“鹄”為天鵝的别稱。
二、比喻高才賢士
在文學中常以黃鹄喻指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例如《蔔居》中“甯與黃鹄比翼”暗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賢士,韓愈詩句“黃鹄據其高”則借鳥喻人,指代傑出之士。
三、文化典故與延伸含義
四、其他特殊用法
偶指地名(如山西黃鹄山)或近代輪船名,但此類用法較為罕見。
“黃鹄”核心含義圍繞鳥類本義與人才比喻展開,兼具文學意象與曆史典故,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擺頭暴客常臣癡男子鋤治耽誤大有丢翻動行對遇泛白紛敷憤懑不平浮光躍金焊撥鴻逸黃帕回旋穢穴谏省角貒迹附警動經履老辦六騾六屬某甫幕燕鳥衡濃翠派出所貧獘頗脫敲削青瑣拜如是折除身版屎屁直流說得過去熟視無睹嘶喝私掠私斂私說松凫聽人穿鼻頭先窊隆岏岏玩幽無適無莫嗚嗚啕啕仙妃象樂閑緩憲辟纖啬邪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