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手头字的意思、手头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手头字的解释

旧指一种在手头上大家都这么写而在书本上却并不这么印的字。一九三五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部分期刊曾发起推行手头字运动,并发表了第一期推行的三百个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自从议论写别字以至现在的提倡手头字,其间的经过,恐怕也有一年多了,我记得自己并没有说什么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手头字”是现代汉字改革进程中的特殊概念,特指20世纪30年代由文化界提倡的简化汉字方案。这一名称源于其推广方式——主张将手头书写时常用的简笔字规范为正式用字。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手头字指“民间手写时通行而未经政府公布的简体字”(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来源基础:以民间手写体为简化依据,例如“體”简作“体”、“當”简作“当”,均取自长期流通的笔简形异写法(参考来源:《汉字简化方案通释》商务印书馆)。

  2. 功能定位:区别于官方正字的手写变体,具有向正式文字体系过渡的性质。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颁布《手头字推行办法》,将300余个手头字列入初等教育用字表(参考来源:《现代汉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3. 历史影响:作为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前期实践,约68%的现行简化字与1930年代手头字方案存在源流关系,如“學→学”“國→国”等(参考来源:《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华书局)。

该术语现多用于文字学领域,指代特定历史阶段的汉字简化现象。需注意与“俗字”“帖写字”等概念的学术区分,后者涵盖范围更广且不限定历史时期。

网络扩展解释

“手头字”是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文化教育界推行的简体字运动中所提出的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手写简化字体,但这些字形在当时正式出版物中未被采用。例如“体(體)”“声(聲)”等字,人们在手写时会简化,但书籍仍沿用传统字形。

  2. 历史背景
    1935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联合部分期刊发起“手头字运动”,旨在推广300个常用字的简体写法。鲁迅在杂文中提到这一运动时,将其与“写别字”现象关联讨论,反映了当时汉字简化的社会需求。

  3. 推行特点
    与现行简体字不同,手头字并非官方统一规范,而是基于民间书写习惯整理而成。例如“扌”旁代替“手”的写法(如“打”),这类简化形式被纳入首期推行的300字中。

补充说明

该运动为后续汉字简化方案(如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但当时因战乱等因素未能全面实施。如今“手头字”一词多用于学术讨论,指代特定历史阶段的汉字简化尝试。

别人正在浏览...

白阁道者白翁薄俗边疆鴘转蚕蚀成千累万黜殡慈厚瓷漆摧服存款单大建琱盘缎匹库放暗箭飞灺抚徕副修贡舶国体郭邑憨涩间种甲役劫余孔多浪蝶游蜂懒慢两脚野狐联吟裂片柳絮才媛笼鸟茫洋梅黄雨觅食穆公,缪公目前匿控平棊欠产憔顇擎榜情深友于七条弦驱合稔泰瑞令盛节盛口诗客四译馆太社天常土鼠随金虎圩子我师禽雾雪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