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一种在手头上大家都这么写而在书本上却并不这么印的字。一九三五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部分期刊曾发起推行手头字运动,并发表了第一期推行的三百个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自从议论写别字以至现在的提倡手头字,其间的经过,恐怕也有一年多了,我记得自己并没有说什么话。”
“手头字”是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文化教育界推行的简体字运动中所提出的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手写简化字体,但这些字形在当时正式出版物中未被采用。例如“体(體)”“声(聲)”等字,人们在手写时会简化,但书籍仍沿用传统字形。
历史背景
1935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联合部分期刊发起“手头字运动”,旨在推广300个常用字的简体写法。鲁迅在杂文中提到这一运动时,将其与“写别字”现象关联讨论,反映了当时汉字简化的社会需求。
推行特点
与现行简体字不同,手头字并非官方统一规范,而是基于民间书写习惯整理而成。例如“扌”旁代替“手”的写法(如“打”),这类简化形式被纳入首期推行的300字中。
该运动为后续汉字简化方案(如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但当时因战乱等因素未能全面实施。如今“手头字”一词多用于学术讨论,指代特定历史阶段的汉字简化尝试。
手头字是汉字的一种称谓,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随手写出的字或简单的字。它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写字水平及个人的书写风格。
手头字由“手”和“头”两个字组成,其中,“手”是一个手的意思,为“手”字的部首,它的拼音是shou,笔画数为4;“头”是一个头的意思,为“头”字的部首,它的拼音是tou,笔画数为4。
手头字一词起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描述自己写字水平的说法。每个人都会有手头常用的一些字,这些字通常是自己熟练掌握的,写起来特别顺手。
手头字的繁体字为「手頭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虽然手头字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但是其具体的写法在古时候可能有所差异。
1. 我的手头字不太好,经常写错生字。
2. 这个人的手头字非常漂亮,写得很有艺术感。
手头字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一些词语,如:我手头字、他手头字。
手头字的近义词有:常用字、常手字。
手头字的反义词是生字,指的是一个人不熟悉或不常用的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