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年男子。《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孔穎達 疏:“年老之婦得其彊壯士夫。”
(2).通稱男子。 金 元好問 《聶孝女墓銘》:“以子則孝,以婦則義。以斷則勇,以守則智。於今之人,麟鳳之瑞。莫靳者名,天曰美器。不於士夫,一女之畀。銘以表之,并志予媿。”
(3).士大夫;讀書人。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夫處卑下之位,懷《北門》之殷憂,内見謫於妻子,外蒙譏於士夫。” 汪繼培 箋:“士夫,謂士大夫。”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至於荷艷桂香,妝點湖山之清麗,使士夫流連於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耳!” 元 曾瑞 《醉太平·失題》曲:“相邀士夫,笑引奚奴, 湧金門 外過 西湖 ,寫新詩弔古。”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四:“近日士夫,争學 杜 詩,不知讀書果曾破萬卷乎?”《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當有預備》:“夫以今日之局,較諸三年以前國家有大得失士夫皆熟視無覩時,豈不謂之大有進步?”
“士夫”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年輕力壯的男性,常見于古代典籍。例如《易經·大過》中“老婦得其士夫”即用此意,孔穎達注疏解釋為“年老之婦得其強壯士夫”。這一用法強調年齡特征,多用于對比性描述。
作為對男性的泛稱,不特指年齡或身份。如金代元好問在《聶孝女墓銘》中以“士夫”代指普通男性,體現社會對男性的普遍稱呼。
指有學識、道德修養的社會階層,涵蓋官員、文人等群體。漢代王符《潛夫論》提到“外蒙譏于士夫”,此處“士夫”即指士大夫階層。宋代文獻中亦用此意表達對知識分子的指代。
總結特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和查字典的權威解釋。
“士夫”(shì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中國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是指年滿20歲的男子,通常可以用來泛指有學問和品德的君子。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我們可以知道“士夫”的部首是“士”(shì),有3個筆畫。
“士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古代中國,而今天這個詞仍然在使用中。在繁體字中,“士夫”被寫作“士父”。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士夫”的方法略有不同。其中,“夫”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父”字,下面是一個象征“力量”的符號。
1. 他是一個有學問有品德的士夫。 2. 這位士夫的風度和教養令人欽佩。
1. 士大夫(shì dà fū)- 指古代有地位和權力的士人階層。 2. 貴族士夫(guì zú shì fū)- 指有貴族血統的君子。
君子(jūn zǐ)- 指有高尚品德的紳士。
平民(píng mín)- 指普通百姓,沒有顯赫地位和學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