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麋粥的意思、麋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麋粥的解釋

粥。麋,通“ 糜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投幾杖,行麋粥飲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士有疾病不能隨軍從兵者,吾予其醫藥,給其麋粥,與之同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麋粥(mí zhōu)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指稠粥或厚粥,特指米粒煮得軟爛、湯汁濃稠的粥食。其釋義可從字形、文獻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麋”的本義

    “麋”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糁也”,即稠密的米粒。《釋名·釋飲食》進一步說明:“麋,煮米使糜爛也”,強調米粒煮至爛糊的狀态。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米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粥”的涵義

    “粥”古作“鬻”,《爾雅·釋言》注為“淖糜”,指米與水熬煮的流質食物。“麋粥”為同義複合詞,突出粥的濃稠質地。

    來源: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文獻用例與文化背景

  1. 禮儀與飲食

    先秦文獻中,“麋粥”多與喪禮、養老相關。《禮記·問喪》載:“故哭泣無時……食麋粥”,指居喪期間以簡樸飲食示哀。

    來源:《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2. 養生食俗

    《齊民要術·飧飯》記載“麋粥”制法,強調其易消化特性,為古代病患或體弱者常用膳食。

    來源: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石聲漢校釋本)


三、現代定位與異體

“麋粥”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粥”仍為常用詞。《漢語大詞典》将其标注為“古語詞”,并指出“麋”通“糜”(如“肉糜”),二者在“爛糊”義上同源。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2卷)


綜合定義:

麋粥指古代将米粒長時間熬煮至爛糊濃稠的粥食,多用于禮儀場合或特殊飲食需求,強調其質地厚密、易于消化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麋粥”是漢語詞彙,拼音為mí zhōu,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面含義

  1. 基本釋義
    “麋”通“糜”,意為煮至爛熟的谷物,“粥”即稀飯。因此“麋粥”指煮得濃稠的粥類食物。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禮記·月令》提到“行麋粥飲食”,指在仲秋時節為老人提供易消化的食物。

二、引申含義

  1. 成語化比喻
    在特定語境下,“麋粥”被引申為成語,比喻物資匮乏時期勉強維持生存的狀态。例如《吳越春秋》記載勾踐為病弱士兵“予其醫藥,給其麋粥”,體現資源短缺時僅能提供最基本的食物。

三、曆史與文化背景

  1. 社會功能
    古代“麋粥”常與赈濟、養老等場景關聯。如《禮記》中記載官府在秋季向老人發放麋粥,反映其作為社會福利措施的功能。漢代文獻中,軍隊亦用麋粥照料傷病士兵,突顯其易消化、適合體弱者的特性。

四、語言演變

  1.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麋粥”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詞彙或文學化表達出現。其核心意象仍保留“困境中勉強度日”的象征意義,例如形容經濟危機中民衆的艱難生活。

“麋粥”既指具體的食物,也承載了古代社會對生存狀态的隱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虎半星包舉苞蘆冰清玉潔膊子步調不由不悆嘈啐饞魂朝辰陳疇騁情晨昏定省持掩傳房錯刀洞冥草耳屋放赈凡識風珂府牌覆焘箇能赓本熯熱虹輝鴻運回茬簡黜踐國薦頭賈勇禁墀浄淡倨固淩牀龍王倫類麋鹿志锵如怯薄凄心戚钺閏秋上路善頌善禱生力兵視瞭耍蠻稅租訴理亭曆猥闶維納斯僞史下關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