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盜匪或敵人盤踞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蓋因茲大號,蕩其巢藪。可遣使某官,組甲十萬,鐵騎千馬,斜趣 潁 洛 ,衝其要津。”
巢薮(cháo sǒ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字義構成
“巢”指鳥獸栖息的窩穴,“薮”本義為水草茂密的沼澤,引申為事物聚集之處。兩字組合後,字面意義為“巢穴與草澤”,特指動物栖居的隱蔽場所,如《後漢書·西域傳》載“山多猛獸,又饒巢薮”。
引申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該詞常喻指盜匪或叛亂勢力的藏匿據點。例如《宋史·李繼宣傳》記載“破賊巢薮,焚其積聚”,此處“巢薮”即指敵軍盤踞之地。
二、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巢薮”多用于文學性表達或曆史論述,例如描述古代山林中的野獸聚居區,或借喻犯罪團夥的隱蔽窩點。該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中被收錄,釋義強調其“生物栖居地”與“負面勢力聚集處”的雙重屬性。
三、文獻參考
該詞釋義參考自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編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漢語大詞典》曆史用例,相關古代文獻記載可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巢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háo sǒu,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組合後,“巢薮”特指盜匪或敵人盤踞的據點,帶有負面色彩。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江淹的《北伐诏》:“蓋因茲大號,蕩其巢藪。”意為通過軍事行動清除敵方根據地。
總結來看,“巢薮”通過“巢”與“薮”的意象疊加,生動描繪了敵方勢力盤踞的隱蔽場所,兼具文學性與曆史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軍事文獻。
包覆并坐采芼崇遇闖南走北吹騰第一印象訪兆逢處奉役風漪富春江幹什麽公厘廣柳貴宅寒冽寒飕飕湔滌蛟蛇教诏嘉骐魚極讙距絕刳胎焚夭來因去果蘭亭理命鯉庭鲈鲙耄耄麻衰牧豬奴戲撚色濃妝淡抹盆盎鼙吹七廟輕焱情誼窮迫窮墉日場柔脃肉芝生出升火聖髓繩下省衣節食受恩鼠竊訴詞唐古拉山條子通心銅宅蚊帳無産者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