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末譯詞。指國家設的科學研究機構。 鄭觀應 《盛世危言·法國激勵人材說》:“ 法國 巴黎斯 京城,向有格物大舘。歲出諸題,重加奬賞,令人作論或著書。”
“格物大舘”是清末時期出現的譯詞,指國家設立的科學研究機構。以下從定義、出處、詞語解析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背景
該詞特指近代中國引入西方科學制度時,對國家級科研機構的譯稱。例如法國巴黎的學術機構曾被鄭觀應譯為“格物大舘”,其功能是通過設置學術課題并給予獎勵,激勵學者開展研究(出自《盛世危言·法國激勵人材說》)。
2. 詞語構成解析
3. 曆史意義
這一譯詞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知識界“西學中釋”的典型模式,即在傳統文化語境中構建現代科學話語體系,屬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語言産物。
注:現代規範寫法為“格物大館”,當前權威詞典如漢典已收錄該詞條注音(gé wù dà guǎn)。
《格物大舘》(讀音gé wù dà guǎn)是一句成語,意為“為了研究事物的真實本質而進行實際探索和研究”。它源自《禮記》中的《大學》一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學說之一。
《格物大舘》的拆分部首是“十”和“廣”,其中“十”是部首,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與意思,而“廣”是偏旁,表示與眼睛相關的意思。整個字的筆畫數為15畫。
《格物大舘》一詞來源于《禮記·大學》中的一段話:“是故建言有始也者,如參與乎己者,則小大由之,而脅肩佚于間蓍之間矣。如呼天之蓬生,其德(迪)以汗漫。如浼而不濡,則有為者多矣。”這段話意為要建言的人需要親自參與到實際的事物中去,才能由小事逐漸擴大。孔子以此來強調實際觀察和經驗的重要性。
《格物大館》的繁體字為“格物大館”,發音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格物大舘》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字形的細節和結構。然而,毛筆書法的變化并不會改變字的基本意思。
1. 學習者應該在實踐中,經過反複觀察和實驗,實現《格物大舘》。
2. 他熱衷于科學研究,始終堅持《格物大舘》的精神。
格物、大舘
實踐探索、實證研究
空談理論、紙上談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