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liva] 唾液
唾液。 巴金 《家》九:“﹝祖父﹞從微微張開的嘴裡斷續地流出口水來,把颔下的衣服打濕了一團。” 茅盾 《秋收》一:“實在他亦厭惡那老調的南瓜糊,他也想到了米飯就忍不住咽口水。” 沙汀 《航線》:“他們吞了一下口水,就齊聲抱怨起來。”
“口水”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口水是唾液的俗稱,醫學上稱為“唾液”,由口腔黏膜與唾液腺(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的混合液體組成。主要成分包括:
正常人每日分泌唾液約1-1.5升,主要來自三大腺體:
傳統醫學認為唾液有“金津玉液”之稱,吞咽唾液被視作養生方法,可促進消化、滋潤髒腑。現代醫學建議通過規律作息、口腔清潔(如勤刷牙、淡鹽水漱口)維持唾液健康。
若需進一步了解唾液相關疾病或文化隱喻,可查閱醫學文獻或語言學資料。
口水是指人們口腔分泌出的液體,主要由唾液組成。在日常生活中,口水常常形容人因為某種原因而陷于興奮、激動甚至流口水的狀态,也可以用來表示談論飲食美味時的口水直流。
口水的部首是口(kǒu),它是一種常見的漢字部首,代表着和口腔相關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3。
“口水”一詞的來源比較直接,即由“口”和“水”這兩個字組合而成。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用來描述人類的生理現象。相應的繁體字為“口水”。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時與現代存在一些差異。然而,“口水”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那個好吃的東西看得我口水直流。
2. 他聽到這個好消息後,忍不住流下了口水。
1. 流口水:形容因為某種引人注目的事物或美味食品而流下口水。
2. 吐口水:用力噴射或吐出口中的口水。
唾液、涎水。
幹涸、枯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