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作過遍。也稱過拍。詞的第二段的開頭。詞除單調外,多由上下兩片組成,慢詞有多至三片、四片者。從上一片過到下一片,必須銜接貫串,不能割斷詞意。其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不同者,一般稱為換頭,或稱“過變”。參閱 宋 張炎 《詞源》卷下。
過片(guò piàn)是漢語詩詞術語,特指詞體創作中下阕的開頭部分,承擔着承接上阕、開啟下阕意脈的關鍵作用。其核心含義與藝術功能如下:
過片又稱“過遍”或“過變”,指詞的下阕首句(或首韻)。詞體通常分上下兩阕(少數有三疊、四疊),過片位于兩阕之間,需在保持音樂節奏連貫的同時,實現文意的自然過渡。例如蘇轼《水調歌頭》下阕首句“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即通過場景轉換承接上阕“把酒問青天”的意境,開啟對人間情感的抒寫。
宋代詞人尤重過片技法。張炎《詞源》強調“過片不可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進一步提出“藕斷絲連”之說,主張以意象或情緒暗線勾連兩阕。如秦觀《滿庭芳》以“銷魂”承接上阕離别場景,再以“謾赢得青樓薄幸名”開啟自嘲,形成意蘊的遞進。
部分學者将“過片”等同于“換頭”,但嚴格而言,“換頭”側重句式變化(如《菩薩蠻》上下阕句式差異),而過片更強調意脈功能。龍榆生《詞學十講》指出:“過片是詞章結構的樞紐,換頭是音樂形式的轉折”,二者雖有交集但内涵不同。
經典例析:
李清照《一剪梅》上阕寫“紅藕香殘”的秋景,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既呼應前文落花流水意象,又以“自”字暗轉至下阕“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抒情,堪稱意脈流轉的典範。
參考資料:
“過片”是詞學中的術語,指詞體分片時下片的開頭部分,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構劃分
詞分為上下兩片(或更多),每段稱為“一阕”或“一片”,下片的開頭即“過片”。例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雙調詞均需處理過片銜接。
别稱與起源
又稱“過變”“過遍”,最早由宋代張炎在《詞源》中提出,強調“過片不可斷了曲意,須承上接下”。
銜接與過渡
過片需自然連接上下片内容,保持詞意連貫,避免割裂。例如蘇轼《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不恨此花飛盡”一句,既總結上片楊花飄零,又引出下片的情感升華。
創新與約束
優秀過片應“發起新意”,但不可偏離原主題(沈義父《樂府指迷》)。如辛棄疾《破陣子》過片“馬作的盧飛快”,從夢境豪情轉向現實悲涼,轉折自然。
注:部分資料提到“過片”作為成語指“過去的事物已過時”,但此用法較少見,文學領域主要指詞體結構術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詞源》或詩詞解析類文獻。
絆翻絆骥薄眉摽末才多識寡岑峭承舍陳平吃貨春眠督署二冬負許根幹鬼車海納百川呵呵滑疑活力監人假撇欠機靜精力充沛極養阚月款言拉包月沒頭沒腦明選鳴噪迷攝謬異謀野捏事奴隸主義潘陸顔謝胚子樸壹岥岮譜籍巧薄啓報窮猿失木三青團紗冠蛇蟲省穑涉人屍白水陌水瑞貪賈天啟托正兦命未雨綢缪無餘向下蟹杯吸裡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