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意思、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詳細解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解釋
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行,路。 晉 潘嶽 《太宰魯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詞語分解
- 桃李的解釋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詳細解釋.桃花與李花。《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後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張說 《崔
- 成行的解釋 指旅行、出訪等出發上路;啟程旅行年底恐難成行詳細解釋準備起行;動身。《左傳·襄公十年》:“諸侯既有成行,必不戰矣。”《宋書·王僧達傳》:“時 南郡王 義宣 求留 江陵 ,南蠻不解,不成行。” 清
網絡擴展解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有德行或才能的人無需自我宣揚,自然會因自身的美好品質而吸引他人,獲得認可。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桃樹和李樹不會主動說話,但它們的果實成熟後,人們會不自覺地聚集在樹下,形成一條小路(“行”指小路或行列)。
- 比喻義:真正的才華與品德無需刻意宣揚,自然會被人感知和追隨。
二、出處與演變
- 原始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史記·李将軍列傳》的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即小路),後衍生出“下自成行”的版本。
- 文獻引用:
晉代潘嶽在《太宰魯武公诔》中寫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進一步強化了以德服人的内涵。
三、用法與延伸
- 適用場景:
- 用于贊美謙遜、注重實際行動的人;
- 強調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理念。
- 近義表達:
“實至名歸”“德高望重”等,均突出内在品質的自然影響力。
四、讀音與辨析
- 拼音:táo lǐ bù yán, xià zì chéng háng(“行”此處讀háng,指行列或小路);
- 易混淆版本:部分文獻中“行”作“蹊”(xī),但含義相通。
五、現代啟示
這一成語提醒人們:真正的價值在于内在修養而非外在标榜。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領導力培養,都應注重“以德立身,行勝于言”的準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是一句中國諺語,意思是優秀的教師和榜樣不需要言傳身教,而是通過自身的榜樣行動來感染和影響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中的漢字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桃(木部,十畫)
- 李(木部,七畫)
- 言(言部,二言)
- 下(一畫)
- 自(自部,六畫)
- 成(戈部,八畫)
- 行(行部,八畫)
來源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孟子》。原文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君子不動,人自棄之。”意思是桃樹李樹不用言語,卻能結出果實;君子不主動行動,人們自然就會放棄他。
繁體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繁體字對應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可能有些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作為一名好老師,他深谙《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道理,始終注重以身作則。
2. 領導的榜樣作用很大,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組詞
1. 桃樹
2. 李樹
3. 言傳身教
4. 自行
近義詞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反義詞
說一套、做一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